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8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趋势 | 第18-30页 |
第一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概述 | 第18-21页 |
一、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二、基本特征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新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 | 第21-23页 |
一、主要类型 | 第21-23页 |
二、表现形式 | 第23页 |
第三节 新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征 | 第23-25页 |
一、主体多元化 | 第23-24页 |
二、事件复杂化 | 第24页 |
三、对抗增强化 | 第24页 |
四、组织明显化 | 第24-25页 |
第四节 新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一、破坏社会稳定 | 第25-26页 |
二、损坏政府形象 | 第26页 |
三、影响政府公信力 | 第26页 |
四、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| 第26-27页 |
第五节 新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| 第27-30页 |
一、体制转轨引发的利益冲突 | 第27页 |
二、群众自主意识提升与法治意识淡薄之间的张力 | 第27-28页 |
三、基层治理主体的自身弊病 | 第28-29页 |
四、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与社会自我调控机制的匮乏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理论框架:危机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 | 第30-39页 |
第一节 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危机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 | 第31-37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2-34页 |
二、危机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分析 | 第34-37页 |
第三节 危机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的适用性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之道 | 第39-64页 |
第一节 预测和预防:价值累积与急性爆发阶段的治理之道 | 第39-50页 |
一、价值累积与急性爆发阶段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39-43页 |
二、以瓮安“6.28”事件为例 | 第43-46页 |
三、预测和预防:治理对策分析 | 第46-50页 |
第二节 控制与缓冲:对抗和慢性渗透阶段的治理之道 | 第50-59页 |
一、对抗和慢性渗透阶段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51-54页 |
二、以德江“2.8”舞龙事件 | 第54-57页 |
三、控制与缓冲:治理对策分析 | 第57-59页 |
第三节 救治与修复:消解阶段的治理之道 | 第59-64页 |
一、消解阶段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59-60页 |
二、救治与修复:治理对策分析 | 第60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一、研究结论及创新 | 第64-65页 |
二、研究局限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2-75页 |
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