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1.1 DoS 攻击的威胁 | 第10-12页 |
1.1.2 当前 DoS 攻击防御研究的局限 | 第12-13页 |
1.1.3 当前 DoS 攻击态势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 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DoS 攻击技术及态势评估技术综述 | 第16-33页 |
2.1 DoS 攻击技术概述 | 第16-27页 |
2.1.1 DoS 攻击相关概念及约定 | 第17页 |
2.1.2 DoS 攻击技术分类 | 第17-21页 |
2.1.3 资源耗尽型 DoS 攻击防御技术 | 第21-27页 |
2.2 网络态势评估综述 | 第27-31页 |
2.2.1 网络态势评估概念 | 第27-29页 |
2.2.2 网络态势评估方法分类 | 第29-30页 |
2.2.3 网络态势评估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2.3 面向 DoS 攻击的态势评估技术 | 第31-32页 |
2.4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基于资源消耗度的 DoS 攻击态势评估方法 | 第33-50页 |
3.1 评估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2 评估指标 | 第34-36页 |
3.3 评估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3.1 资源消耗度 | 第36-37页 |
3.3.2 节点资源消耗度 | 第37-38页 |
3.3.3 网络 DoS 攻击态势 | 第38页 |
3.3.4 上级网络 DoS 攻击态势 | 第38-39页 |
3.4 参数确定 | 第39-41页 |
3.4.1 资源消耗历史平均值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4.2 资源重要度权重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3.4.3 资源消耗度阀值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4.4 节点重要度权重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5 权重修正 | 第41-44页 |
3.5.1 资源重要度权重的修正 | 第42-43页 |
3.5.2 节点重要度权重的修正 | 第43-44页 |
3.6 有效性验证 | 第44-49页 |
3.6.1 实验环境 | 第44-46页 |
3.6.2 实验步骤 | 第46页 |
3.6.3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6.4 实验结论 | 第48-49页 |
3.7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基于服务质量的 DoS 攻击态势评估方法 | 第50-61页 |
4.1 评估模型 | 第50页 |
4.2 评估指标 | 第50-52页 |
4.3 评估方法 | 第52-54页 |
4.3.1 单一服务拒绝度 | 第52-54页 |
4.3.2 网络 DoS 攻击态势 | 第54页 |
4.3.3 上级网络 DoS 攻击态势 | 第54页 |
4.4 参数确定 | 第54-56页 |
4.4.1 指标值的确定 | 第54页 |
4.4.2 子网权重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4.4.3 服务重要度权重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4.5 服务重要度权重修正 | 第56-57页 |
4.6 有效性验证 | 第57-59页 |
4.6.1 数据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6.2 实验结论 | 第58页 |
4.6.3 评估方法的对比 | 第58-59页 |
4.7 两种评估方法的互补性说明 | 第59-60页 |
4.8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基于多级视图的 DoS 攻击态势可视化方法 | 第61-76页 |
5.1 态势可视化的需求 | 第61-63页 |
5.1.1 DoS 攻击对可视化的需要 | 第61-62页 |
5.1.2 态势感知技术对可视化的需要 | 第62-63页 |
5.2 Ⅰ级视图:基于 GIS 的 DoS 攻击态势可视化方法 | 第63-68页 |
5.2.1 图层设计 | 第64页 |
5.2.2 可视化形式 | 第64-65页 |
5.2.3 属性数据结构 | 第65-66页 |
5.2.4 地理对象的组织 | 第66-67页 |
5.2.5 可视化效果展示 | 第67-68页 |
5.3 Ⅱ级视图:基于平行坐标的 DoS 攻击态势可视化方法 | 第68-75页 |
5.3.1 基于 K-Means 算法的攻击模式聚类 | 第68-69页 |
5.3.2 K-Means 算法 | 第69-71页 |
5.3.3 K-Means 算法的改进 | 第71-74页 |
5.3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4 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资源耗尽型 DoS 攻击态势评估原型系统 | 第76-87页 |
6.1 系统设计 | 第76-79页 |
6.1.1 系统框架 | 第76-77页 |
6.1.2 系统结构 | 第77-79页 |
6.2 系统实现 | 第79-86页 |
6.2.1 数据库的构建 | 第79-81页 |
6.2.2 数据预处理模块的实现 | 第81-82页 |
6.2.3 态势评估模块的实现 | 第82-83页 |
6.2.4 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| 第83-84页 |
6.2.5 用户界面模块的实现 | 第84-85页 |
6.2.6 控制模块的实现 | 第85-86页 |
6.3 系统实验及结论 | 第86页 |
6.4 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87-88页 |
7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