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32页 |
·蛋白酪氨酸磷酸酶(PTPs)概述 | 第18-24页 |
·PTPs的结构特征及其催化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PTPs的分类 | 第19-24页 |
·PTPs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| 第24-30页 |
·有机化合物PTPs抑制剂 | 第24-27页 |
·金属配合物PTPs抑制剂 | 第27-30页 |
·研究设想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| 第32-4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2页 |
·配合物的结构和溶液组成分析表征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晶体结构的测试 | 第32-33页 |
·pH电位滴定 | 第33-34页 |
·PTPs的表达与纯化 | 第34-36页 |
·PTPs活性抑制实验 | 第36-39页 |
·C6细胞提取物中磷酸酶的活性研究实验 | 第39-40页 |
·PTPs与配合物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| 第40-42页 |
·PTPs与配合物的电化学作用研究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缩三唑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、表征和PTPs活性抑制研究 | 第43-79页 |
·前言 | 第43页 |
·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| 第43-50页 |
·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缩三唑席夫碱配体(HL~(1-3))的合成与表征 | 第43-46页 |
·二(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缩三唑席夫碱)合铜配合物1-7的合成与表征 | 第46-5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77页 |
·3-氯-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(HL~2)和3-溴-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(HL~3)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配合物1-7的性质研究 | 第55-77页 |
·二(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)合铜(1)和二(5-氯-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)合铜(2)的晶体结构 | 第55-60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0页 |
·电喷雾质谱分析 | 第60-63页 |
·pH电位滴定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配合物稳定性分析 | 第64-69页 |
·配体HL~1在溶液中的荧光特性 | 第64-68页 |
·配合物1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| 第68-69页 |
·配合物对PTPs的抑制作用研究 | 第69-73页 |
·配合物抑制PTPs活性的IC_(50)值的测定 | 第69-71页 |
·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合铜(1a)和3-氯-5-羟甲基-水杨醛缩三唑席夫碱合铜(6a)对PTP1B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K_i的测定 | 第71-73页 |
·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缩三唑席夫碱合铜配合物1a-7a对C6细胞提取物中磷酸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| 第73页 |
·配合物1a和6a对PTPs的荧光作用研究 | 第73-76页 |
·配合物与PTPs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| 第76-77页 |
·总结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"有机爪"四羧酸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、表征及PTPs活性抑制研究 | 第79-107页 |
·前言 | 第79页 |
·2,2',2",2"'-(5-取代-2-羟基-1,3-苯基)-二-(亚甲基)-二(亚氨基)-四乙酸合铜配合物(8-11)的合成与表征 | 第79-8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1-105页 |
·铜配合物8和10的晶体结构 | 第81-86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热重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电喷雾质谱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pH电位滴定分析 | 第91-93页 |
·配合物对PTPs的抑制作用研究 | 第93-95页 |
·配合物对PTPs活性抑制作用的IC_(50)值的测定 | 第93-94页 |
·配合物8-10对PTP1B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K_i的测定 | 第94-95页 |
·配合物对细胞提取物中磷酸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| 第95-96页 |
·配合物对PTPs的荧光淬灭作用研究 | 第96-99页 |
·配合物与PTPs的电化学作用研究 | 第99-101页 |
·配合物8的磁性研究 | 第101-102页 |
·配合物与PTP1B抑制作用机理的推测及分子模拟研究 | 第102-105页 |
·结论 | 第105-107页 |
第五章 血红蛋白在透明质酸修饰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| 第107-119页 |
·前言 | 第107-108页 |
·膜电极的分类及制备 | 第108-109页 |
·涂布型膜(Cast Film) | 第108页 |
·Langmuir-Blodgett(LB)膜 | 第108页 |
·Self assembling(SA)膜 | 第108页 |
·层层组装薄膜(Layer-by-layer) | 第108-109页 |
·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| 第109-110页 |
·透明质酸 | 第110-111页 |
·血红蛋白在透明质酸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| 第111-117页 |
·试剂 | 第111页 |
·膜电极的制备 | 第111页 |
·仪器与实验方法 | 第111-11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12-117页 |
·循环伏安法 | 第112-113页 |
·方波伏安法(SWV) | 第113-114页 |
·影响膜电极响应的因素 | 第114-116页 |
·紫外可见光谱 | 第116-117页 |
·电催化性质 | 第117页 |
·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9-122页 |
·总结 | 第119-120页 |
·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