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碳氧平衡模型的中环院校园低碳优化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3.1 低碳校园 | 第15-16页 |
1.3.2 碳氧平衡模型 | 第16页 |
1.3.3 可持续发展评价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低碳校园碳氧平衡模型基础研究 | 第20-33页 |
2.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1.1 低碳经济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2 生态足迹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3 碳足迹理论 | 第22页 |
2.1.4 能值分析理论 | 第22页 |
2.2 校园物质流能量流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.1 校园物质能量流动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2.2 基于校园使用过程的碳氧平衡结构 | 第23-25页 |
2.3 基于校园经济社会活动的排碳耗氧模型 | 第25-29页 |
2.3.1 基于建筑耗能的排碳耗氧驱动力模型 | 第25-27页 |
2.3.2 基于交通耗能的排碳耗氧驱动力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3.3 基于生活耗能的排碳耗氧驱动力模型 | 第28-29页 |
2.4 基于校园生态绿地类型的固碳释氧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5 碳氧平衡综合评价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中环院碳氧平衡模型应用分析 | 第33-50页 |
3.1 模型应用研究背景 | 第33-36页 |
3.1.1 研究对象选取 | 第33页 |
3.1.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33-35页 |
3.1.3 数据来源与估算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 校园经济社会活动排碳耗氧模型分析 | 第36-44页 |
3.2.1 建筑耗能排碳耗氧模型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2.2 交通耗能排碳耗氧模型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.3 生活耗能排碳耗氧模型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3 校园生态绿地类型的固碳释氧模型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3.1 生态绿地分类及参数 | 第44页 |
3.3.2 生态绿地固碳释氧模型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 校园碳氧平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4.1 碳氧平衡系数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4.2 碳氧失衡补偿量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中环院校园低碳优化策略 | 第50-69页 |
4.1 低碳优化原则 | 第50-51页 |
4.1.1 定量分析原则 | 第50页 |
4.1.2 节能减排原则 | 第50页 |
4.1.3 生态连续性原则 | 第50-51页 |
4.2 降低建筑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1-56页 |
4.2.1 降低供水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1-54页 |
4.2.2 降低供电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4页 |
4.2.3 降低采暖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4-56页 |
4.3 降低交通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6-59页 |
4.3.1 降低内部通勤车辆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6-58页 |
4.3.2 降低外部流动车辆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8-59页 |
4.4 降低生活耗能排碳耗氧策略 | 第59页 |
4.4.1 降低废弃物单次消耗 | 第59页 |
4.4.2 增加废弃物循环利用 | 第59页 |
4.5 增加校园生态绿地固碳释氧策略 | 第59-64页 |
4.5.1 规划校园绿地生态网络 | 第59-61页 |
4.5.2 改善生态廊道 | 第61页 |
4.5.3 增加绿地斑块 | 第61-64页 |
4.6 综合优化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6.1 低碳优化方案 | 第64-65页 |
4.6.2 数据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6.3 可持续发展动态监测 | 第6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