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2 再制造工程简介 | 第12-16页 |
1.2.1 再制造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再制造的流程与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2.3 再制造与维修、再循环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1.2.4 再制造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再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9页 |
1.4 课题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冷水机组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及分类模型建立 | 第21-39页 |
2.1 冷水机组结构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1.1 冷凝器 | 第21-22页 |
2.1.2 蒸发器 | 第22-23页 |
2.1.3 压缩机 | 第23-24页 |
2.1.4 膨胀阀 | 第24页 |
2.2 冷水机组零部件失效形式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1 磨损 | 第25页 |
2.2.2 断裂失效 | 第25页 |
2.2.3 腐蚀 | 第25-26页 |
2.2.4 变形失效 | 第26页 |
2.2.5 老化失效 | 第26-27页 |
2.3 基于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法的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 | 第27-33页 |
2.3.1 零部件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威布尔分布模型及其特性 | 第28-30页 |
2.3.3 参数估计的图解法 | 第30-32页 |
2.3.4 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2.4 基于可靠性的零部件分类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2.4.1 零部件的可靠度 | 第33页 |
2.4.2 可靠度与零部件分类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2.4.3 基于可靠度的零部件的分类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2.5 零部件分类实例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6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分析 | 第39-71页 |
3.1 判断设备是否适合可再制造的准则 | 第39-40页 |
3.2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| 第40-43页 |
3.2.1 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方法 | 第40-42页 |
3.2.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43-44页 |
3.4 冷水机组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4-63页 |
3.4.1 回收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| 第45-47页 |
3.4.2 技术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| 第47-51页 |
3.4.3 经济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| 第51-53页 |
3.4.4 资源环境性指标及其量化 | 第53-57页 |
3.4.5 风险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| 第57-63页 |
3.5 指标权重的分析与确定 | 第63-68页 |
3.5.1 结构熵权法 | 第63-67页 |
3.5.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3.6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68-69页 |
3.7 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评价程序的编制 | 第71-86页 |
4.1 冷水机组再制造性评价程序简介 | 第71页 |
4.2 程序的使用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3 实例分析:某离心式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| 第72-85页 |
4.3.1 机组概况和零部件失效形式分析 | 第72-75页 |
4.3.2 基础资料收集 | 第75-82页 |
4.3.3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| 第82-85页 |
4.4 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6-88页 |
5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5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