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2.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9页 |
1. 国外研究述评 | 第9页 |
2. 国内研究术评 | 第9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| 第9-10页 |
1.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2. 论文的结构框架 | 第10页 |
(四)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| 第10-11页 |
1. 创新之处 | 第10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10-11页 |
一、 民间金融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(一) 民间借贷与民间金融 | 第11-12页 |
1. 民间借贷 | 第11-12页 |
2. 民间金融的界定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 马克思借贷理论中的经典论述 | 第12-13页 |
(1)借贷资本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(2)借贷资本的运动轨迹 | 第13页 |
(3)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| 第13页 |
2. 国内外学者对民间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(1)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 | 第13-14页 |
(2)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 | 第14-15页 |
二、 马克思借贷理论在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中的现实意义 | 第15-19页 |
(一) 马克思借贷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背景的异同 | 第16-17页 |
1. 两个时代背景的相同点 | 第16页 |
2. 两个时代背景的不同之处 | 第16-17页 |
(二) 运用马克思借贷理论对我国民间金融存在问题的科学解释 | 第17-18页 |
1. 运用马克思借贷理论的前提条件 | 第17页 |
2. 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实质 | 第17页 |
3. 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科学解释 | 第17-18页 |
(三) 运用马克思借贷理论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判断 | 第18-19页 |
1. 马克思经典理论中对借贷资本发展的论断 | 第18页 |
2. 运用马克思借贷理论对我国民金融发展趋势的判断 | 第18-19页 |
3. 马克思借贷理论对我国民间金融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9页 |
三、 我国民间金融现状分析 | 第19-27页 |
(一) 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 当前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 | 第19-21页 |
(1)涉及民间借贷的地域的非常广泛 | 第20页 |
(2)社会上民间借贷的流通总量日益增大 | 第20页 |
(3)各地参与群体的众多 | 第20-21页 |
(4)资金流向多样化 | 第21页 |
2. 当前我国民间金融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(1)区域性特征明显 | 第21页 |
(2)高度灵活的操作模式 | 第21页 |
(3)筹资成本低廉 | 第21页 |
(4)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 | 第21-22页 |
3. 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形式 | 第22页 |
(二) 我国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| 第22-26页 |
1. 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| 第22-23页 |
(1)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| 第22页 |
(2)民间金融为社会提供了方便、快捷的资金使用渠道,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| 第22-23页 |
(3)民间金融基本遵循市场资源配置原则,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有益帮助 | 第23页 |
2. 我国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 | 第23-26页 |
(1)“低成本、高收益”性使民间金融市场资金总量急剧膨胀 | 第23页 |
(2)现行的管理机制无法对民间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| 第23-24页 |
(3)民间金融自主的定价模式对现行的利率制度形成冲击 | 第24-25页 |
(4)民间金融规模的无限制膨胀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| 第25页 |
(5)民间金融操作的不规范性导致纠纷和违法事件的概率上升 | 第25-26页 |
(三) 当前制约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瓶颈 | 第26-27页 |
1. 国家宏观政策上的制约 | 第26页 |
2. 国家金融体制上的制约 | 第26-27页 |
四、 我国民间金融科学发展的空间与战略 | 第27-36页 |
(一) 我国民间金融需要科学发展的空间 | 第27-29页 |
1.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民间金融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 | 第27-28页 |
2.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| 第28-29页 |
(二) 我国民间金融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| 第29-31页 |
1. 我国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 | 第29-30页 |
2. 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尝试 | 第30页 |
3. 我国保持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| 第30-31页 |
(三) 我国民间金融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1.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| 第31-32页 |
2. 国家金融监管的要求 | 第32页 |
3. 控制民间金融负面影响的要求 | 第32-33页 |
(四) 我国民间金融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| 第33-36页 |
1.现阶段民间金融的规范化运作模式 | 第34页 |
2.区别于现有金融体制的差异化模式 | 第34页 |
3.民间金融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并轨 | 第34页 |
4.加强我国民间金融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34-35页 |
(1)强化政府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 | 第34页 |
(2)加大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 | 第34页 |
(3)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 | 第34-35页 |
(4)实施利率差异化管理 | 第35页 |
(5)尽早放宽金融准入标准 | 第35页 |
5.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市场交易的建议 | 第35-36页 |
(1)规范资金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| 第35页 |
(2)规范资金使用者的交易行为 | 第35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9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