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缘由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的背景、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.2 国内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1.4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与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重点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难点 | 第16页 |
1.4.3 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5.2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6 维稳的概念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层社会不稳定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 | 第19-27页 |
2.1 不稳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闹事事件 | 第19-21页 |
2.1.1 维权行为型 | 第20页 |
2.1.2 社会泄愤型 | 第20-21页 |
2.1.3 社会骚乱型 | 第21页 |
2.2 不稳定事件的其他表现形式 | 第21-23页 |
2.2.1 社会纠纷 | 第21-22页 |
2.2.2 不合理的上访形式 | 第22-23页 |
2.2.3 有组织犯罪 | 第23页 |
2.3 不稳定事件的特点 | 第23-27页 |
2.3.1 引发事件的燃点低 | 第24页 |
2.3.2 群众诉求多样化 | 第24-25页 |
2.3.3 时段集中化 | 第25页 |
2.3.4 主体多元化 | 第25页 |
2.3.5 群体组织化 | 第25页 |
2.3.6 解决难度大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基层政府维稳容易步入多种误区 | 第27-33页 |
3.1 维稳理念的误区 | 第27-28页 |
3.1.1 维稳不维权 | 第28页 |
3.1.2 维稳不依法 | 第28页 |
3.2 维稳方式的误区 | 第28-31页 |
3.2.1 维持现状,“灭火维稳” | 第28-29页 |
3.2.2 应对考核,“刚性维稳” | 第29页 |
3.2.3 联合作战,“压力维稳” | 第29-30页 |
3.2.4 息事宁人,“天价维稳” | 第30-31页 |
3.3 维稳目的的误区 | 第31-33页 |
3.3.1 领导方式的误区 | 第31页 |
3.3.2 政绩考核的误区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不稳定事件存在多因诱发 | 第33-47页 |
4.1 “失稳”的根源——转型期社会分化、阶层利益冲突的必然 | 第33-36页 |
4.1.1 社会阶层分化 | 第34页 |
4.1.2 阶层利益对立 | 第34-36页 |
4.2 “失稳”的直接诱因——个体维权与群体表达之路坎坷 | 第36-39页 |
4.2.1 体制内个体维权:高成本、低成效 | 第36-37页 |
4.2.2 群体利益表达:缺机制、无代表 | 第37-39页 |
4.3 维稳的偏失——压力型的维稳无力应对维稳的压力 | 第39-41页 |
4.3.1 基层政府维稳观念滞后 | 第39-40页 |
4.3.2 基层政府结构封闭 | 第40页 |
4.3.3 基层政府维稳工作的非制度化 | 第40-41页 |
4.3.4 基层政府维稳方式简单粗糙 | 第41页 |
4.4 基层维稳现状与地方主政者的施政困境 | 第41-47页 |
4.4.1 侧重GDP指标是增大基层维稳压力的主要根源 | 第42-43页 |
4.4.2 官员任期制是导致维稳治标不治本的“罪魁祸首” | 第43-45页 |
4.4.3 上级机关的维稳问责制是维稳工作的双刃剑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多管齐下高效维稳 | 第47-54页 |
5.1 建立利益表达协商机制,从源头维稳 | 第47-48页 |
5.1.1 信息获取机制 | 第47页 |
5.1.2 利益凝聚机制 | 第47-48页 |
5.1.3 诉求表达机制 | 第48页 |
5.1.4 施加压力机制 | 第48页 |
5.1.5 利益协商机制 | 第48页 |
5.1.6 调解与仲裁机制 | 第48页 |
5.2 改革维稳考核机制,从根本维稳 | 第48-49页 |
5.2.1 进一步明确考核责任主体 | 第48-49页 |
5.2.2 进一步完善维稳考核追责办法 | 第49页 |
5.2.3 进一步改革考核方式 | 第49页 |
5.3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,从基层维稳 | 第49-50页 |
5.3.1 完善基层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 | 第49页 |
5.3.2 构建联动工作网络 | 第49页 |
5.3.3 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 | 第49-50页 |
5.4 完善维稳应急体系,从前端维稳 | 第50-51页 |
5.4.1 提高应急维稳大局意识 | 第50页 |
5.4.2 加强应急维稳基础建设 | 第50页 |
5.4.3 从速从快反馈应急情况 | 第50页 |
5.4.4 狠抓应急维稳制度落实 | 第50-51页 |
5.4.5 发挥联调联动机制作用 | 第51页 |
5.4.6 强化科学指挥机动管理 | 第51页 |
5.5 推进依法行政,从关口维稳 | 第51-54页 |
5.5.1 理顺依法行政体制,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| 第51页 |
5.5.2 全面正确实施法制规范 | 第51-52页 |
5.5.3 保证严格执法 | 第52页 |
5.5.4 确保科学民主决策 | 第52页 |
5.5.5 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 | 第52页 |
5.5.6 严格依法行政 | 第52-53页 |
5.5.7 提升政府公信力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