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--脂肪族化合物(无环化合物)的生产论文--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--羧酸的功能衍生物论文

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的性能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乙酸异丙酯的研究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乙酸异丙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乙酸异丙酯的性质及用途第12-13页
    1.2 乙酸异丙酯的合成方法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乙酸和异丙醇为原料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乙酸和丙烯为原料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乙酸异丙酯的合成原理第15-16页
    1.3 乙酸异丙酯催化剂的研究状况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液体酸催化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固体酸催化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杂多酸催化剂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固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发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载体的作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硅胶负载杂多酸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分子筛负载杂多酸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高岭土负载杂多酸第19页
    1.5 负载杂多酸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9页
    1.6 负载杂多酸复合物常用的表征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粉末 X 射线衍射(XRD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热重-差示扫描量热法(TG-DSC)第20-21页
    1.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1-22页
2 实验部分第22-29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设备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催化剂载体的前处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杂多酸催化剂的负载第23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物理吸附(BET)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扫描电镜(SEM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粉末 X 射线衍射(XRD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红外光谱(FT-IR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热重-差示扫描量热法(TG-DSC)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Hammett 指示剂滴定法第25-26页
    2.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26页
    2.5 酯化反应的数据与结果分析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酯化反应的评价指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产品的定性分析第27-29页
3 结果与讨论第29-58页
    3.1 负载杂多酸复合物制备条件的选择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载体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干燥过程对制备负载杂多酸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焙烧处理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催化剂的表征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BET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EM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XRD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FT-IR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TG-DSC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酸强度和酸量的表征第39-40页
    3.3 合成乙酸异丙酯的结果分析第4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浓硫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磷钨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硅钨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的实验结果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3.4 不同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异丙酯的比较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最佳催化剂用量下催化性能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最佳醇酸比下催化性能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最佳回流时间下催化性能分析第53页
    3.5 产品的分析检测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产品折光率的检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4-58页
结论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铀矿石酸法地表堆浸动力学研究
下一篇:IAC-LC法检测食品中氯霉素、玉米赤霉醇类兽药残留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