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4.2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.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2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| 第14-31页 |
2.1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4-27页 |
2.1.1 俄中贸易引力模型分析 | 第14-18页 |
2.1.2 俄中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有利因素 | 第18-22页 |
2.1.3 俄中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不利因素 | 第22-27页 |
2.2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2.1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| 第27-28页 |
2.2.2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政治效应 | 第28-29页 |
2.2.3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安全效应 | 第29-30页 |
2.2.4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的文化效应 | 第30-31页 |
2.3 小结 | 第31页 |
3 俄中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设想 | 第31-38页 |
3.1 可以借鉴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和经验 | 第31-33页 |
3.1.1 欧洲自由贸易区 | 第31-32页 |
3.1.2 北美自由贸易区 | 第32页 |
3.1.3 东亚及东南亚自由贸易区 | 第32-33页 |
3.2 俄中自由贸易区地域选择 | 第33页 |
3.3 俄中自由贸易区伙伴选择 | 第33-35页 |
3.3.1 蒙古 | 第34页 |
3.3.2 朝鲜 | 第34页 |
3.3.3 日韩 | 第34-35页 |
3.3.4 独联体国家 | 第35页 |
3.4 俄中自由贸易区行业范围选择 | 第35-36页 |
3.5 俄中自由贸易区的部分制度设计 | 第36-38页 |
3.5.1 贸易结算方式 | 第37页 |
3.5.2 雇佣外籍员工制度 | 第37-38页 |
3.5.3 企业信用制度 | 第38页 |
4 建立俄中自由贸易区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38-43页 |
4.1 俄罗斯的“灰色清关”及解决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2 俄罗斯内部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存在及解决方法 | 第39-40页 |
4.3 俄罗斯进口商品检验程序繁杂及解决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4 双边贸易体系薄弱,贸易制度不规范及解决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5 两国的边境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对等及解决方法 | 第42-43页 |
5 结语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