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居住区规划论文

生态低密度住宅的景观营造研究--以上海西郊项目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相关概念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郊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低密度住宅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态景观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城郊区及景观形态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我国城郊住宅的现状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5 目标与技术路线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技术路线图第18-20页
第2章 城郊区低密度住宅的景观特征第20-36页
    2.1 城郊低密度住宅的成因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多样化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郊地段上的区位优势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活方式的诱导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经济变化的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城郊低密度住宅的景观形态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新旧交替的并置形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由散点到集聚的依附形态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未来卫星城的规划形态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城郊低密度住宅的景观类型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普通排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花园洋房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业态组合第28-29页
    2.4 城郊低密度住宅的基本模式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物质生活的细节模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品牌营造的文化模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智能化安全的营造模式第32-33页
    2.5 低密度住宅的生态反思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城郊环境的生态问题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景观营造的自我困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住宅景观的文化缺失第3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3章 生态低密度住宅的景观法则第36-54页
    3.1 理想人居的影响因素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空间因素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环境因素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人文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3.2 城郊低密度住宅的生态原则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整体性原则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态平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安全智能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艺术与技术的适应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互动性原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动态化设计的原则第44-45页
    3.3 城郊低密度住宅区景观的营造方法第45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外围景观的营造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立体化的生活空间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景观主题营造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文化创新的接地性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植物种植的配置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细节造景第52-5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4章 上海西郊项目的案例研究第54-92页
    4.1 结合时代需求的产品研发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市场调研的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高品质的人居景观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态智能化的定位目标第55-57页
    4.2 人居要素的生活需求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类聚行为的分析应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样化的人居需求第58-60页
    4.3 人工水系的生态应用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景观水系的应用调研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生态水体的人工净化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新型菌群技术的原理应用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自然仿生系统的应用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创造生态驳岸的自然美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耐久性河床的膨润土构造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生态系统的综合效能第67页
    4.4 堆坡造景技术的智能安全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堆坡造景的安全技术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岩土安全的控制方法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堆坡造景的风险差异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堆坡造景的经验认识第70-71页
    4.5 植物组景的生境应用第71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六重景观的空间骨骼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七重绿化的意境美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多彩的花草艺术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植物造景的自然美第76-77页
    4.6 隐逸文化的适应性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造园审美与生活文化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审美技法的抽象行为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营造技法的具象应用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景观营造的时空性第82-84页
    4.7 景观场地的功能互动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组合花园的人文性和互动性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艺术化的立体生活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分而不隔的庭院艺术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空间互动的宅旁绿地第89-90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5章 结论第92-9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92页
    5.2 讨论第92-94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94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0页
附录第100-104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4-105页
致谢第105-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波纹钢板剪力墙体系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
下一篇: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洋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--以洋沙山海洋公园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