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| 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过程及其耦合效应 | 第15-16页 |
| ·系统耦合模型发展及应用 | 第16-18页 |
| ·简评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9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9-22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·可能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3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·退耕还林(草)概况 | 第24页 |
| ·资料来源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概述 | 第25-30页 |
| ·农民收入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| 第25-27页 |
| ·农民经济收入的变化 | 第25-26页 |
| 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·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阶段 | 第27-2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| ·各个阶段所处时间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| ·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| 第28-29页 |
| ·各阶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 | 第29-30页 |
| ·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基础 | 第29页 |
| 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不断复杂化 | 第29-30页 |
| 第四章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的驱动力 | 第30-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| ·指标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·驱动力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·相关系数的计算 | 第31-33页 |
| ·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| 第33-34页 |
| ·计算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| 第3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第五章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 | 第36-43页 |
| ·研究方法-结构方程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| 第37-41页 |
| ·结构方程概念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| ·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计算 | 第38-41页 |
| ·模型运算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对调查数据的再思考 | 第41页 |
| ·对模型运行结果实际意义的解释 | 第41-43页 |
| 第六章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及可能趋势 | 第43-5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耦合度模型 | 第43-44页 |
| ·耦合过程模型 | 第44-45页 |
| ·指标的选取 | 第45-46页 |
| ·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4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计算 | 第46-47页 |
| 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及耦合发展趋势 | 第49-50页 |
| ·讨论 | 第50-52页 |
| 第七章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策略 | 第52-54页 |
| 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| 第52页 |
| ·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的策略 | 第52-54页 |
| ·优化系统内部产业结构,加强资源产业耦合,培育后续产业 | 第52页 |
| ·扶持以林草和石油开发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 | 第52-53页 |
| ·建立长效机制,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| 第53页 |
| ·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劳动力转移 | 第53-54页 |
|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·讨论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