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一、合同法上的可预见规则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7页 |
(一)可预见规则的价值基础 | 第13-15页 |
(二)与相关理论的辨析 | 第15-17页 |
二、可预见规则在我国的司法现状分析 | 第17-24页 |
(一)适用标准的模糊性 | 第17-21页 |
(二)证据规则、确定性规则与可预见规则适用顺序的混乱性 | 第21-22页 |
(三)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| 第22-24页 |
三、可预见规则的适用标准 | 第24-32页 |
(一)预见主体-以违约方标准为优 | 第24-25页 |
(二)预见时间-以缔约时标准为佳 | 第25-27页 |
(三)预见的程度-以损害类型标准为上 | 第27-29页 |
(四)预见性的判断标准-以区分原则为视角确立的预见标准为优 | 第29-32页 |
四、可预见规则的适用范围 | 第32-40页 |
(一)适用范围之扩张 | 第33-37页 |
(二)适用范围之特殊限制 | 第37-40页 |
五、完善我国可预见规则适用之路径 | 第40-46页 |
(一)立法方面 | 第40-43页 |
(二)司法方面 | 第43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