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0.1 概念阐释 | 第11-13页 |
0.2 研究综述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0.3 价值及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1 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溯源 | 第17-23页 |
1.1 中国传统神秘文学的积淀 | 第17-18页 |
1.2 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洇染 | 第18-19页 |
1.3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合谋 | 第19-20页 |
1.4 孤独敏感的主体精神的牵引 | 第20-23页 |
2 神秘倾向与现实旨归:逃逸与反抗 | 第23-29页 |
2.1 由现实遁入神秘:灵魂的飞渡 | 第23-26页 |
2.1.1 穿过生命黑洞 | 第23-24页 |
2.1.2 构想生活在别处 | 第24-26页 |
2.2 从神秘回归现实:肉身的返还 | 第26-29页 |
2.2.1 还原沉痛的噪音 | 第26-27页 |
2.2.2 凝视诗意的残缺 | 第27-29页 |
3 现代性精神与神秘:离奇魔幻的文本蕴涵 | 第29-44页 |
3.1 神性主题:与现实搏斗的躁动 | 第29-33页 |
3.1.1 逼仄幽暗的精神维度 | 第29-30页 |
3.1.2 潮湿阴鸷的禁忌私语 | 第30-32页 |
3.1.3 锁闭丛生的生存迷雾 | 第32-33页 |
3.2 巫性形象:与宿命抗争的嘶喊 | 第33-36页 |
3.2.1 女巫:诡秘先验的蜂后 | 第33-34页 |
3.2.2 “妖”女:尖叫的日历簿 | 第34-36页 |
3.3 灵性意象:与此在困境的纠缠 | 第36-39页 |
3.3.1 花朵与镜子:生命的谜面 | 第36-37页 |
3.3.2 幽冥鬼魂:救赎的魅影 | 第37-39页 |
3.4 玄性空间:与彼岸诗意的亲近 | 第39-44页 |
3.4.1 幽闭空间:无处安放的孤独 | 第39-41页 |
3.4.2 风情异域:精神腹地的守望 | 第41-42页 |
3.4.3 迷离幻境:都市文明的解构 | 第42-44页 |
4 后现代策略与神秘:先锋迷幻的话语实验 | 第44-58页 |
4.1 非线性的叙事链条与女性思维的游移 | 第44-48页 |
4.1.1 心绪碎片的拼接展露凌乱感 | 第44-46页 |
4.1.2 直露的空缺结构制造模糊感 | 第46-47页 |
4.1.3 多重时间的绕行呈现虚幻感 | 第47-48页 |
4.2 诗意性的感觉化叙事与诡异的直觉 | 第48-54页 |
4.2.1 视听化的感物手法突显非理性 | 第49-50页 |
4.2.2 陌生化的通感应和内心节奏 | 第50-52页 |
4.2.3 潮涌的预感强化文本命运感 | 第52-54页 |
4.3 无节制的梦呓语言与主体心像的迷紊 | 第54-58页 |
4.3.1 模糊混沌的对话逻辑阻拒理智的介入 | 第54-55页 |
4.3.2 迷离黏连的女性独白指向内在的飘散 | 第55-58页 |
5 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神秘倾向的反思 | 第58-68页 |
5.1 神秘倾向提升文学价值 | 第58-61页 |
5.1.1 奇异的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 | 第58-59页 |
5.1.2 悠扬弹性的阅读体验的重塑 | 第59-61页 |
5.2 神秘倾向流露创作缺陷 | 第61-63页 |
5.2.1 刻意的神秘导致玄虚无意义 | 第61-62页 |
5.2.2 单一的策略造成模式化重复 | 第62-63页 |
5.3 对另一种神秘倾向的观照 | 第63-68页 |
5.3.1 非先锋女作家神秘书写的经验提供 | 第64-65页 |
5.3.2 男作家神秘书写的坐标参照 | 第65-68页 |
结束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