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1页 |
1.1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基本概况 | 第9-12页 |
1.1.1 反渗透膜的发展过程 | 第9-11页 |
1.1.2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2 反渗透膜污染概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反渗透膜污染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1.2.1.1 按照污染物种类划分 | 第12-14页 |
1.2.1.2 按照污染程度划分 | 第14页 |
1.2.2 反渗透膜抗污染改性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2.1 抗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 | 第14-16页 |
1.2.2.2 抗微生物污染 | 第16页 |
1.3 多组分反应概述 | 第16-20页 |
1.3.1 Passerini经典反应 | 第18-19页 |
1.3.2 Ugi经典反应 | 第19-20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1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0页 |
1.4.2 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抗污染抗菌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1-37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2页 |
2.2 抗污染抗菌改性反渗透膜的制备 | 第22-25页 |
2.2.1 醛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制备及醛化度的测定 | 第22-24页 |
2.2.1.1 醛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合成 | 第22-23页 |
2.2.1.2 醛化度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2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3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表征 | 第25-27页 |
2.3.1 核磁测试 | 第25页 |
2.3.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25页 |
2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25页 |
2.3.4 热重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5 动态水接触角测试 | 第26页 |
2.3.6 膜表面形貌分析 | 第26页 |
2.3.7 膜选择透过性能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4页 |
2.4.1 核磁谱图 | 第27页 |
2.4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4.4 热重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.5 动态水接触角测试 | 第31-32页 |
2.4.6 膜表面形貌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4.7 膜选择透过性能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抗菌性能测试 | 第37-53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7-38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37-38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3.2 反渗透膜抗污染性能表征 | 第38-40页 |
3.2.1 反渗透膜性能测试装置 | 第38-39页 |
3.2.2 抗污染性能表征参数 | 第39-40页 |
3.3 反渗透膜抗污染性能测试 | 第40-41页 |
3.3.1 抗有机物污染测试 | 第40页 |
3.3.2 抗无机物污染测试 | 第40-41页 |
3.3.3 抗微生物污染测试 | 第41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1页 |
3.4.1 抗有机物污染测试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4.1.1 抗BSA污染测试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4.1.2 抗SA污染测试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4.2 抗无机物污染测试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4.3 抗微生物污染测试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全文总结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或完成科研情况 | 第63-65页 |
一、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3页 |
二、在校期间承担科研项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