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历史唯物主义(唯物史观)论文--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论文

麦克莱伦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13-17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研究综述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 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 国外研究现状第16-17页
第一章 麦克莱伦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第17-26页
    第一节 哲学研究新领域的出现:意识形态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意识形态概念的萌芽时期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意识形态概念与异化概念第21-23页
    第二节 麦克莱伦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乔治·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第24-26页
第二章 麦克莱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6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麦克莱伦研究意识形态的路径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马克思:德国传统与非德国传统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: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第28-30页
    第二节 麦克莱伦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意识形态概念的共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的区别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第31-33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麦克莱伦意识形态理论的评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创新的探究模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专题探索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麦克莱伦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第36-38页
第三章 构建我国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第38-45页
    第一节 麦克莱伦对中国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议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意识形态自身的缺陷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第40-41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建构社会意识形态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坚持唯物史观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坚持科学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坚持适度性第42页
    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顺应时代的需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坚持包容性第43-45页
结语第45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0页
致谢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孟子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
下一篇:从单向度到双向度--马尔库塞技术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