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边坡应急处治的微型桩设计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以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7页 |
1.2.1 国外微型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微型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2-17页 |
1.3 微型桩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土拱效应在微型桩中的影响 | 第20-36页 |
2.1 土拱效应 | 第20-21页 |
2.2 成拱现象 | 第21-23页 |
2.2.1 加筋土工程 | 第21-22页 |
2.2.2 基坑工程 | 第22页 |
2.2.3 堤坝工程 | 第22-23页 |
2.2.4 边坡工程 | 第23页 |
2.3 对微型桩后土拱效应特征的数值分析 | 第23-35页 |
2.3.1 连续介质有限差分法(FLAC) | 第24-25页 |
2.3.2 建立模型 | 第25页 |
2.3.3 本构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3.4 接触面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3.5 算例 | 第27页 |
2.3.6 土拱效应的机理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7 土拱效应和深度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2.3.8 土拱效应和滑坡推力大小的关系 | 第30-33页 |
2.3.9 土拱效应和桩间距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2.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微型桩应急加固边坡的设计方法 | 第36-53页 |
3.1 概述 | 第36页 |
3.2 微型桩应急加固边坡的机理 | 第36-37页 |
3.3 微型桩的受力分布和破坏模式 | 第37-39页 |
3.3.1 应急加固边坡微型桩的受力分布 | 第37-38页 |
3.3.2 应急加固边坡微型桩的破坏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4 内力分析方法 | 第39-48页 |
3.4.1 基本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4.2 p-y曲线法 | 第40-43页 |
3.4.3 单根微型桩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| 第43-48页 |
3.5 微型桩的设计方法 | 第48-52页 |
3.5.1 设计位置的选取 | 第48页 |
3.5.2 抗滑力的计算 | 第48页 |
3.5.3 桩长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3.5.4 桩间距的选择 | 第49-51页 |
3.5.5 桩截面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微型桩结构工程实例应用 | 第53-64页 |
4.1 前言 | 第53页 |
4.2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53-56页 |
4.2.1 气候概况 | 第53-54页 |
4.2.2 地形地貌 | 第54页 |
4.2.3 地形地貌 | 第54页 |
4.2.4 地层岩性 | 第54-55页 |
4.2.5 基岩面、风化带特征 | 第55页 |
4.2.6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55-56页 |
4.2.7 地震 | 第56页 |
4.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机制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3.1 滑坡形态、边界、规模特征 | 第56-57页 |
4.3.2 结构特征 | 第57页 |
4.3.3 滑坡变形原因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.4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| 第58页 |
4.3.5 滑坡变形特征 | 第58-59页 |
4.4 滑坡稳定性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4.1 定性分析 | 第59页 |
4.4.2 定量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5 滑坡推力计算 | 第60-61页 |
4.6 微型桩的选择 | 第61-62页 |
4.6.0 设计位置的选取 | 第61页 |
4.6.1 桩截面的选取 | 第61页 |
4.6.2 微型桩的长度 | 第61-62页 |
4.6.3 桩间距的确定 | 第6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5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