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激式换热器换热表面在污水源热泵系统污水侧结垢特性的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5页 |
| 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7-11页 |
| 1.1.1 当前能源形式 | 第7页 |
| 1.1.2 污水源热泵研究意义 | 第7-10页 |
| 1.1.3 污垢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2.1 国内外污水源热泵技术应用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污垢研究历史简述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强化换热表面抑垢研究 | 第13页 |
| 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污垢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| 第15-20页 |
| 2.1 污垢的种类 | 第15页 |
| 2.2 污垢的形成阶段 | 第15-16页 |
| 2.3 污垢的生长因素 | 第16-18页 |
| 2.3.1 换热器结构参数 | 第16-17页 |
| 2.3.2 换热器运行参数 | 第17页 |
| 2.3.3 冷热媒流体性质 | 第17-18页 |
| 2.4 污垢聚集模型 | 第18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18-20页 |
| 第3章 实验 | 第20-33页 |
| 3.1 淋激式换热器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| 3.2 实验原理 | 第21-23页 |
| 3.3 实验设计 | 第23-31页 |
| 3.3.1 冷源供应装置及循环系统 | 第23-25页 |
| 3.3.2 热源供应装置及循环系统 | 第25-26页 |
| 3.3.3 冷热媒主体换热装置 | 第26-27页 |
| 3.3.4 数据监测及校核 | 第27-31页 |
| 3.4 实验步骤 | 第31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第4章 水平换热测试管段换热结垢特性研究 | 第33-48页 |
| 4.1 淋激式换热模型研究 | 第33-34页 |
| 4.2 水平换热测试管段流动特性描述 | 第34-35页 |
| 4.3 测试管段污垢生长监测 | 第35-37页 |
| 4.3.1 人工污水配置 | 第35-36页 |
| 4.3.2 实验运行监测 | 第36-37页 |
| 4.4 水平洁净测试管段换热特性 | 第37-42页 |
| 4.4.1 管内流量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4.4.2 喷淋强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4.4.3 喷淋温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4.4.4 洁净状态实验分析 | 第42页 |
| 4.5 水平结垢测试管段换热特性 | 第42-47页 |
| 4.5.1 管内流量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4.5.2 喷淋强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4.5.3 喷淋温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4.5.4 结垢状态实验分析 | 第47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5章 抑垢除垢对策 | 第48-51页 |
| 5.1 运行阶段的抑垢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5.1.1 有机污垢抑制对策 | 第48-49页 |
| 5.1.2 无机污垢抑制对策 | 第49页 |
| 5.2 生成污垢后的除垢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5.2.1 物理除垢 | 第50页 |
| 5.2.2 化学除垢 | 第50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