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18-19页 |
1.4.1 主要工作 | 第18-19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8页 |
2.1 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2页 |
2.2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内涵 | 第22-26页 |
2.2.1 实践主体 | 第23-24页 |
2.2.2 价值主体 | 第24-25页 |
2.2.3 社会主体 | 第25-26页 |
2.3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范畴 | 第26-27页 |
2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经济伦理与主体性的历史渊源 | 第28-36页 |
3.1 不同时期经济伦理中的主体性体现 | 第28-31页 |
3.1.1 自然经济时期的经济伦理 | 第28-29页 |
3.1.2 商品经济时期的经济伦理 | 第29-30页 |
3.1.3 产品经济时期的经济伦理 | 第30-31页 |
3.2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主体性缺陷 | 第31-35页 |
3.2.1 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31-32页 |
3.2.2 马尔萨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32-33页 |
3.2.3 西斯蒙第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33页 |
3.2.4 欧文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33-34页 |
3.2.5 穆勒的经济伦理思想 | 第34-35页 |
3.3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与经济伦理的契合 | 第36-43页 |
4.1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中的主体性思想及发展规律 | 第36-40页 |
4.1.1“社会发展三形态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 | 第36-38页 |
4.1.2“经济范畴人格化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 | 第38-39页 |
4.1.3“异化劳动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 | 第39-40页 |
4.2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经济伦理构建的指导意义 | 第40-42页 |
4.2.1 经济伦理的构建要明确主体性的发展目标 | 第40-41页 |
4.2.2 经济伦理的构建要遵循主体性的发展规律 | 第41页 |
4.2.3 经济伦理的构建要推动主体性的发展步伐 | 第41-42页 |
4.3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我国经济伦理构建的启示 | 第43-54页 |
5.1 以往我国经济伦理构建中的经验教训 | 第43-44页 |
5.2 当代我国经济伦理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| 第44-48页 |
5.2.1 忽视个体权益的集体主义 | 第44-46页 |
5.2.2 道德失范引发的分配不公 | 第46-47页 |
5.2.3 诚信缺失的利己主义盛行 | 第47-48页 |
5.3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我国经济伦理构建的当代价值 | 第48-53页 |
5.3.1 树立以人为本的一线伦理 | 第48-50页 |
5.3.2 健全公平公正的二线伦理 | 第50-52页 |
5.3.3 构建诚实守信的伦理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1.结论 | 第54页 |
2.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| 第60-61页 |
一、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页 |
二、参与的课题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