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阎连科的黑色幽默小说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一、阎连科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二、本论文的创新与价值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阎连科黑色幽默小说的主题内涵 | 第11-24页 |
第一节 无法摆脱的悖论怪圈 | 第11-14页 |
一、抛弃生命的拯救 | 第11-13页 |
二、抛弃尊严的自尊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金钱梦的谎言与罪恶 | 第14-19页 |
一、生存环境的恶化 | 第15-17页 |
二、伦理道德的缺失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大难临头的黑色魅影 | 第19-24页 |
一、恐惧焦虑的生命状态 | 第19-21页 |
二、无处安放的原始良知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阎连科黑色幽默小说的表达策略 | 第24-35页 |
第一节 恶谑式的反讽手法 | 第24-28页 |
一、对英雄人物的恶谑调侃 | 第25-26页 |
二、对苦难之痛的幽默消解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碎片性的叙述手法 | 第28-31页 |
一、重复再现的故事情节 | 第28-30页 |
二、拼贴组合的文本形式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荒诞性的夸张手法 | 第31-35页 |
一、生死界限的模糊化书写 | 第31-33页 |
二、全民皆疯的荒诞化描写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阎连科黑色幽默小说的审美特性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沉重绝望的审美心理 | 第35-39页 |
一、绝望的悲剧 | 第35-37页 |
二、沉重的喜剧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中国化的审美价值 | 第39-43页 |
一、独特鲜明的政治色彩 | 第40-41页 |
二、耙耧山脉的地域符号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5页 |
注释 | 第45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