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、前言 | 第12-14页 |
2、材料与方法 | 第14-19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4页 |
2.1.1 病例组 | 第14页 |
2.1.2 对照组 | 第14页 |
2.2 分组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2.1 TOAST分型 | 第14-15页 |
2.2.2 颈动脉有无斑块分组 | 第15页 |
2.2.3 颈动脉斑块性质分组 | 第15页 |
2.3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15-16页 |
2.3.1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15-16页 |
2.3.2 主要仪器 | 第16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4.1 临床资料及样本采集 | 第16-17页 |
2.4.2 颈动脉超声检查 | 第17页 |
2.4.3 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 | 第17页 |
2.4.4 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测定外周血VEGF和SDF-1的含量 | 第17-18页 |
2.5 统计学分析 | 第18-19页 |
3、结果 | 第19-30页 |
3.1 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比较 | 第19-20页 |
3.2 急性脑梗死组基线期EPCs数量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| 第20页 |
3.3 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基线期EPCs数量比较 | 第20-21页 |
3.4 TOAST各亚型之间基线期EPCs数量的比较 | 第21-22页 |
3.5 颈动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基线期EPCs数量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3.6 颈动脉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基线期外周血EPCs数量比较 | 第23-24页 |
3.7 急性脑梗死组外周血EPCs数量动态变化 | 第24-25页 |
3.8 急性脑梗死组外周血VEGF和SDF-1的浓度变化 | 第25-27页 |
3.9 急性脑梗死组第5d时外周血VEGF和SDF-1的浓度与外周血EPCs的变化率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10 急性脑梗死组第5d时外周血VEGF浓度与第5d时外周血SDF- | 第28-30页 |
4 讨论 | 第30-36页 |
4.1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基线期水平 | 第30页 |
4.2 外周血EPCs基线期水平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4.3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基线期水平与TOAST分型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4.4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基线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| 第32页 |
4.5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基线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4.6 急性脑梗死后EPCs的动员及机制 | 第33-35页 |
4.7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35-36页 |
5 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综述 | 第44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