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基于任务激活种子点功能连接 | 第12-14页 |
1.2.2 独立成分分析及网络间功能连接 | 第14页 |
1.2.3 基于图论的网络属性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5页 |
1.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基于疼痛刺激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研究 | 第17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17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2页 |
2.2.1 被试 | 第17-18页 |
2.2.2 数据采集 | 第18-19页 |
2.2.3 数据预处理 | 第19页 |
2.2.4 SPM事件相关处理 | 第19页 |
2.2.5 感兴趣脑区(ROI)功能连接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6 功能连接和临床指标相关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 结果 | 第22-26页 |
2.3.1 功能连接统计分析结果 | 第22-24页 |
2.3.2 功能连接和临床指标相关结果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4 讨论 | 第26-29页 |
2.4.1 帕金森疾病导致功能连接的改变 | 第26-27页 |
2.4.2 热痛刺激导致功能连接的改变 | 第27页 |
2.4.3 帕金森疾病和热痛刺激交互作用导致功能连接的改变 | 第27-28页 |
2.4.4 功能连接与临床评分相关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疼痛相关网络功能连接分析 | 第29-37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2.1 被试 | 第29页 |
3.2.2 数据采集 | 第29页 |
3.2.3 数据预处理 | 第29页 |
3.2.4 独立成分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5 成分选取和空间上的统计分析 | 第30页 |
3.2.6 网络功能连接和时间上的统计分析 | 第30页 |
3.3 结果 | 第30-34页 |
3.3.1 空间成分和统计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3.2 FNC和统计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 讨论 | 第34-37页 |
3.4.1 FNC的差异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.2 帕金森病人基底节网络与疼痛刺激 | 第35页 |
3.4.3 右侧额顶网络与疼痛刺激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基于AAL的大尺度脑网络属性研究 | 第37-49页 |
4.1 引言 | 第3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4.2.1 被试 | 第37页 |
4.2.2 数据采集 | 第37-38页 |
4.2.3 数据预处理 | 第38页 |
4.2.4 AAL90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| 第38页 |
4.2.5 hub节点的定义 | 第38页 |
4.2.6 rich-club网络构建 | 第38-39页 |
4.2.7 遍历稀疏度的网络属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 结果 | 第40-47页 |
4.3.1 hub节点的选取 | 第40-42页 |
4.3.2 遍历K值的网络rich-club系数分布 | 第42-43页 |
4.3.3 rich-club网络 | 第43-46页 |
4.3.4 遍历稀疏度的网络属性分布 | 第46-47页 |
4.4 讨论 | 第47-49页 |
4.4.1 hub节点分布的改变 | 第47-48页 |
4.4.2 rich-club网络改变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5.1 本文总结 | 第49-50页 |
5.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57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