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前言 | 第12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23页 |
1.1.1 小麦赤霉病 | 第12-13页 |
1.1.2 DON毒素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1.3 DON合成途径及相关Tri基因的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1.4 Rab及调控研究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1.5 调控DON毒素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1.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3页 |
1.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42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28页 |
2.1.1 供试菌株 | 第25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2.1.3 常用生化试剂、试剂盒及有关溶液 | 第26-27页 |
2.1.4 仪器与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42页 |
2.2.0 FgRab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8页 |
2.2.1 禾谷镰刀菌野生型PH-1 和FgRab7敲除突变体DON毒素的测定 | 第28-30页 |
2.2.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提取 | 第30页 |
2.2.3 DON合成过程中相关Tri基因的扩增 | 第30-31页 |
2.2.4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RNA提取及纯化 | 第31-32页 |
2.2.5 RT-PCR反转录 | 第32-33页 |
2.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33-34页 |
2.2.7 pGBKT7- Rab7诱饵载体、pGADT7- Tri3融合载体的构建 | 第34-37页 |
2.2.8 酵母质粒的制备与转化 | 第37-38页 |
2.2.9 酵母质粒的提取 | 第38-39页 |
2.2.10 诱饵载体质粒转化酵母菌株AH109及转化子验证 | 第39-40页 |
2.2.11 重组质粒对酵母菌株AH109的细胞毒性检测 | 第40-41页 |
2.2.12 重组质粒自激活检测 | 第41页 |
2.2.13 酵母双杂交验证重组质粒pGBKT7- Rab7和pGADT7- Tri3的互作关系 | 第41-4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8页 |
3.1 Rab7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1.1 Rab7保守域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1.2 Rab7蛋白系统进化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 禾谷镰刀菌野生型PH-1 和FgRab7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2.1 禾谷镰刀菌生长观察 | 第44-45页 |
3.2.2 禾谷镰刀菌孢子形态观察及产孢量统计 | 第45页 |
3.3 禾谷镰刀菌野生型PH-1 和FgRab7敲除突变体的DON毒素检测 | 第45-48页 |
3.4 禾谷镰刀菌Rab7与Tri3的互作分析 | 第48-53页 |
3.4.1 pGADT7- Tri3、pGBKT7- Rab7基因诱饵载体的构建及酵母转化子的验证 | 第48-50页 |
3.4.2 重组质粒pGADT7- Tri3、pGBKT7- Rab7的细胞毒性检测及自激活检测 | 第50-52页 |
3.4.4 pGADT7- Tri3和pGBKT7- Rab7的互作蛋白的鉴定 | 第52-53页 |
3.5 DON合成途径中Tri基因的扩增 | 第53-55页 |
3.5.1 DNA提取 | 第53-54页 |
3.5.2 Tri基因扩增 | 第54-55页 |
3.6 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6.1 RNA提取 | 第55页 |
3.6.2 标准曲线 | 第55-56页 |
3.6.3 Tri基因的表达与分析 | 第56-58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58-61页 |
4.1 禾谷镰刀菌野生型PH-1 和FgRab7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DON毒素的量 | 第58-59页 |
4.2 FgRab7与Tri3的相互作用 | 第59页 |
4.3 FgRab7对Tri基因表达的作用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