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1. 引言 | 第8-17页 |
| 1.1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8-15页 |
| 1.1.1 紫苏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| 1.1.2 紫苏药理作用研究 | 第8-9页 |
| 1.1.2.1 解热止血作用 | 第8-9页 |
| 1.1.2.2 降压降血脂作用 | 第9页 |
| 1.1.2.3 抑菌抗炎作用 | 第9页 |
| 1.1.2.4 抗肿瘤抗癌作用 | 第9页 |
| 1.1.2.5 抗衰老作用 | 第9页 |
| 1.1.3 紫苏与紫苏粕的开发与应用 | 第9-11页 |
| 1.1.3.1 紫苏资源综合利用 | 第10页 |
| 1.1.3.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| 第10页 |
| 1.1.3.3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| 1.1.3.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| 第11页 |
| 1.1.4 植物多酚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| 1.1.4.1 植物多酚简介 | 第11-12页 |
| 1.1.4.2 植物多酚提取方法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1.1.4.3 植物多酚药理作用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1.1.4.4 植物多酚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| 第15页 |
| 1.2 选题理论和实践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1.3.1 制备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对照品 | 第16页 |
| 1.3.2 优化提取方法 | 第16页 |
| 1.3.3 大孔树脂富集实验 | 第16-17页 |
| 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4页 |
| 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17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17-24页 |
| 2.2.1 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单体制备 | 第18-19页 |
| 2.2.1.1 制备对照品前处理 | 第18页 |
| 2.2.1.2 ODS反相柱色谱分离 | 第18-19页 |
| 2.2.1.3 结构鉴定 | 第19页 |
| 2.2.1.4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19页 |
| 2.2.2 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| 第19-22页 |
| 2.2.2.1 单因素实验 | 第19-20页 |
| 2.2.2.2 析因设计 | 第20-22页 |
| 2.2.3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实验 | 第22页 |
| 2.2.3.1 树脂类型和上样浓度的优化 | 第22页 |
| 2.2.4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| 第22-24页 |
| 2.2.4.1 提取 | 第22页 |
| 2.2.4.2 装柱 | 第22-23页 |
| 2.2.4.3 上样 | 第23页 |
| 2.2.4.4 动态解吸过程 | 第23-24页 |
| 3.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0页 |
| 3.1 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单体制备 | 第24-32页 |
| 3.1.1 样品前处理 | 第24-26页 |
| 3.1.2 ODS反相柱色谱 | 第26-29页 |
| 3.1.3 结构鉴定 | 第29-32页 |
| 3.1.4 标准曲线建立 | 第32页 |
| 3.2 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| 第32-37页 |
| 3.2.1 单因素实验 | 第32-34页 |
| 3.2.2 响应面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3.2.3 各因子对紫苏粕中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含量(Y1)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3 迷迭香酸-3-O-葡萄糖苷大孔树脂吸附实验 | 第37-40页 |
| 3.3.1 大孔树脂静态实验 | 第37-38页 |
| 3.3.2 大孔树脂动态实验 | 第38-40页 |
| 4.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| 4.1 实验结论 | 第40页 |
| 4.2 展望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43-44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44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