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贸易经济论文--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--商品流通论文--电子贸易、网上贸易论文

我国P2P网络借贷主要运作模式及其风险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P2P网络借贷的兴起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文献评述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安排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框架图第16-17页
    1.5 本文创新点第17-19页
第2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内涵及发展概述第19-25页
    2.1 P2P网络借贷的内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民间借贷定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P2P网络借贷定义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史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萌芽成长期(2007-2012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发展膨胀期(2013-2014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整合规范期(2015至今)第21-22页
    2.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借贷双方的广泛性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交易方式的灵活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产品业务的多样性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平台运作的高风险性第2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3-25页
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主要运作模式的机理剖析第25-35页
    3.1 纯中介模式的运作机理:以“拍拍贷”为例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运作框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操作流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盈利模式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风控机制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债权转让模式的运作机理:以“宜信”为例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运作框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操作流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盈利模式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风控机制第30-31页
    3.3 投资担保模式的运作机理:以“陆金所”为例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运作框架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操作流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盈利模式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风控机制第33-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4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主要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35-55页
    4.1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爆发的乱象描述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风险酝酿期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风险膨胀期第35-36页
    4.2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乱象的特征:基于因子分析的定量描述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因子分析法概述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分析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乱象特征总结第44-45页
    4.3 我国P2P网络借贷不同运作模式的风险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运作模式主要共性风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运作模式主要特性风险第46-48页
    4.4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影响因素:基于Cox回归模型的分析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Cox回归模型概述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描述性统计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单因素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多因素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5-6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5-56页
    5.2 政策建议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设置行业利率上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共享信用评级数据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提升市场准入门槛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制定行业自律标准第58-59页
    5.3 研究展望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5页
致谢第65-6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私营进出口业(1949-1956)--以天津地区为例
下一篇:行业市场结构对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