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0 前言 | 第13-14页 |
| 1 绪论 | 第14-24页 |
| 1.1 滨海盐碱土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1.1 滨海盐碱土性质及现状 | 第14页 |
| 1.1.2 滨海盐碱土的传统改良措施及其局限性 | 第14-15页 |
| 1.3 生物炭 | 第15-21页 |
| 1.3.1 生物炭的起源及定义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生物炭的性质 | 第16-18页 |
| 1.3.3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1.3.4 生物炭与植物根际-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9-21页 |
| 1.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| 1.4.1 科学问题及假说 | 第21-22页 |
| 1.4.2 研究目标 | 第22页 |
| 1.4.3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1.4.4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| 2 生物炭的制备和表征 | 第24-30页 |
| 2.1 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4页 |
| 2.1.1 生物质原料 | 第24页 |
| 2.1.2 生物质热解 | 第24页 |
| 2.2 生物炭的表征 | 第24-26页 |
| 2.3 数据分析 | 第26页 |
| 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29页 |
| 2.4.1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 | 第26页 |
| 2.4.2 生物炭的表观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2.4.3 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 | 第28页 |
| 2.4.5 生物炭的营养性质 | 第28-29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生物炭对盐碱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30-48页 |
| 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| 3.1.1 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3.1.2 试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3.1.3 数据分析 | 第33页 |
| 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7页 |
| 3.2.1 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3.2.2 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3.2.3 对植物株高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3.2.4 对植物茎粗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| 3.2.5 对植物叶片形态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3.2.6 对植物根形态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3.2.7 对植物养分利用能力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4 生物炭添加对盐碱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48-60页 |
| 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4.1.1 材料 | 第48页 |
| 4.1.2 试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4.1.3 数据分析 | 第49页 |
| 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8页 |
| 4.2.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 | 第49-50页 |
| 4.2.2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pH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4.2.3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盐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4.2.4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| 4.2.5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4.2.6 生物炭对盐碱土壤有机质、C/N,CEC、交换性钠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4.2.8 生物炭对盐碱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| 第58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5 生物炭对盐碱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60-72页 |
| 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2页 |
| 5.1.1 材料 | 第60页 |
| 5.1.2 试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5.1.3 数据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71页 |
| 5.2.1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5.2.2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| 5.2.3 生物炭引起的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改变 | 第64-71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6 结论和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6.2 创新性 | 第73页 |
| 6.3 研究展望 | 第73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1页 |
| 在研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