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广州通海夷道”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0 绪论 | 第12-16页 |
| 0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| 0.2 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| 0.3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0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1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历史内涵及变迁 | 第16-22页 |
| 1.1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的历史内涵 | 第16-17页 |
| 1.2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的主要航线网络及历史变迁 | 第17-18页 |
| 1.3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的始发港 | 第18-22页 |
| 2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之东南亚航线 | 第22-30页 |
| 2.1 中南半岛国家航线 | 第22-28页 |
| 2.1.1 汉使航程中的东南亚地区航线 | 第22-24页 |
| 2.1.2 扶南国航线 | 第24-25页 |
| 2.1.3 赤土国航线 | 第25-26页 |
| 2.1.4 中南半岛航线的拓展 | 第26-28页 |
| 2.2 马来群岛航线网络 | 第28-30页 |
| 2.2.1 三佛齐国航线 | 第28-29页 |
| 2.2.2 阇婆国航线 | 第29页 |
| 2.2.3 渤泥国航线 | 第29-30页 |
| 2.2.4 兰里国航线 | 第30页 |
| 3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之南亚航线 | 第30-36页 |
| 3.1 印度半岛航线 | 第31-33页 |
| 3.1.1 汉使航程中的印度半岛地区航线 | 第31页 |
| 3.1.2 《新唐书》中的印度半岛地区航线 | 第31-32页 |
| 3.1.3 注辇国航线 | 第32页 |
| 3.1.4 “易大舟”之国故临的兴起 | 第32-33页 |
| 3.2 古斯里兰卡航线 | 第33-36页 |
| 3.2.1 法显归程中的师子国航线 | 第33-35页 |
| 3.2.2 锡兰国航线的黄金时代 | 第35-36页 |
| 4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之西亚航线 | 第36-41页 |
| 4.1 中阿航线发展的动因 | 第36页 |
| 4.2 中西方对于西亚航线的记载 | 第36-40页 |
| 4.2.1 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 | 第37-38页 |
| 4.2.2 伊本·胡尔达兹比赫的中阿航线 | 第38页 |
| 4.2.3 苏莱曼的中阿航线 | 第38-39页 |
| 4.2.4 麻离拔国航线 | 第39-40页 |
| 4.3 中阿往来贸易的繁荣 | 第40-41页 |
| 5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之非洲航线 | 第41-44页 |
| 5.1 古籍中对于非洲航线的记载 | 第42-43页 |
| 5.2 宋元时期的非洲各国 | 第43-44页 |
| 5.3 郑和下西洋对于非洲航线的完善 | 第44页 |
| 6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之欧洲航线 | 第44-48页 |
| 6.1 东汉时期中国-罗马航线的连通 | 第44-46页 |
| 6.2 三国时期中欧航线的发展 | 第46-47页 |
| 6.3 欧洲大航海时代后的中欧航线发展 | 第47-48页 |
| 7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文化遗产内涵及其保护 | 第48-53页 |
| 7.1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 | 第48-50页 |
| 7.2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建议 | 第50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