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 前言 | 第11-16页 |
0.1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0.1.1 金融史研究动态 | 第11-13页 |
0.1.2 青岛金融史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0.2 研究思路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4页 |
0.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| 第14-15页 |
0.4 史料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 青岛银行业格局的沿革 | 第16-32页 |
1.1 1929年之前的格局概况(1898-1929) | 第16-20页 |
1.1.1 现代金融的萌芽(1898-1914) | 第17-18页 |
1.1.2 日资银行的独大(1914-1922) | 第18-19页 |
1.1.3 多国银行的混杂(1922-1929) | 第19-20页 |
1.2 快速发展的中资银行与日渐式微的外资银行(1929-1937) | 第20-25页 |
1.2.1 山东半岛金融中心的转移 | 第20-23页 |
1.2.1.1 逐渐凸显的区位优势 | 第21页 |
1.2.1.2 相对稳定的市政环境 | 第21-23页 |
1.2.2 青岛中外银行力量概览 | 第23-25页 |
1.3 外部冲击对银行同业关系的影响 | 第25-32页 |
1.3.1 银本位制与银价危机 | 第25-28页 |
1.3.2 银钱危机下的青岛金融业态 | 第28-32页 |
2 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 | 第32-55页 |
2.1 以货币主权为中心的竞争 | 第32-39页 |
2.1.1 以胶平银为中心的角逐 | 第32-35页 |
2.1.2 中资银行与正金银行争夺货币发行权 | 第35-37页 |
2.1.3 日资银行占市与钱钞交易受控 | 第37-39页 |
2.2 以工商业为中心的竞争 | 第39-47页 |
2.2.1 青岛内外贸易与中外银行资本 | 第40-45页 |
2.2.1.1 港口的兴起与贸易的发展 | 第40-41页 |
2.2.1.2 工商贸易与银行资本 | 第41-45页 |
2.2.2 日商贸易与日资银行 | 第45-47页 |
2.3 银行机构空间布局的变化 | 第47-55页 |
2.3.1 空间分割与金融用地 | 第47-50页 |
2.3.2 “青岛华尔街”:中外力量的空间布局 | 第50-55页 |
2.3.2.1 “青岛华尔街”的崛起 | 第50-51页 |
2.3.2.2 中外银行分中心的形成 | 第51-55页 |
3 中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 | 第55-97页 |
3.1 竞争关系 | 第55-67页 |
3.1.1 大银行与小银行 | 第56-59页 |
3.1.2 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性银行 | 第59-63页 |
3.1.3 新式银行与传统性质的钱庄、银号 | 第63-67页 |
3.2 合作关系 | 第67-88页 |
3.2.1 正常合作关系 | 第67-71页 |
3.2.2 信用危机中银行同业的相互救助 | 第71-88页 |
3.2.2.1 中鲁银行风波 | 第71-75页 |
3.2.2.2 明华银行风波 | 第75-82页 |
3.2.2.3 中国实业银行风波 | 第82-88页 |
3.3 政府主导下成立的新银行——青岛农工银行 | 第88-97页 |
3.3.1 农村经济与青岛金融 | 第88-89页 |
3.3.2 农业金融与乡村建设 | 第89-91页 |
3.3.3 中资银行共同创办——青岛农工银行 | 第91-97页 |
4 结语:银行同业关系的青岛现象 | 第97-100页 |
5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5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