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(一)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| 2.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(三)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13页 |
| (四)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| 1.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2.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| 一、道德选择能力概述 | 第15-29页 |
| (一)道德选择能力的内涵 | 第15-19页 |
| 1.道德选择的含义 | 第15-17页 |
| 2.道德选择能力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| 3.道德选择能力的主体 | 第18-19页 |
| (二)道德选择能力实现的前提 | 第19-23页 |
| 1.客观世界的必然性 | 第19-20页 |
| 2.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 | 第20-22页 |
| 3.道德活动的实践性 | 第22-23页 |
| (三)道德选择能力形成的四个阶段 | 第23-29页 |
| 1.道德选择活动的起点—道德冲突 | 第23-24页 |
| 2.道德选择活动的依据—道德标准 | 第24-26页 |
| 3.道德选择活动的过程—道德行为 | 第26-27页 |
| 4.道德选择活动的结果—道德责任 | 第27-29页 |
| 二、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现状、成因及价值分析 | 第29-48页 |
| (一)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现状 | 第29-38页 |
| 1.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 | 第29-31页 |
| 2.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不足 | 第31-38页 |
| (二)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| 第38-42页 |
| 1.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不足的主体因素 | 第38-41页 |
| 2.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不足的客体因素 | 第41-42页 |
| (三)提高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价值分析 | 第42-48页 |
| 1.人的内在本质的要求 | 第43-44页 |
| 2.能力本位社会的要求 | 第44-46页 |
| 3.我国道德建设的要求 | 第46-48页 |
| 三、提高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探析 | 第48-57页 |
| (一)提高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个人路径探析 | 第48-52页 |
| 1.抵制不良的个人欲望 | 第48-49页 |
| 2.增强道德意志和自律意识 | 第49-51页 |
| 3.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| 第51页 |
| 4.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| 第51-52页 |
| (二)提高我国现代公民道德选择能力的社会路径探析 | 第52-57页 |
| 1.树立德福一致的道德思想 | 第53页 |
| 2.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 | 第53-54页 |
| 3.完善规范合理的伦理制度 | 第54-55页 |
| 4.加强法律制度的引导约束 | 第55-57页 |
| 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