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2.1 深埋地下洞室围岩开裂机制 | 第16-18页 |
1.2.2 深埋地下洞室开挖卸荷效应 | 第18-20页 |
1.2.3 岩石开裂实验及数值方法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22-23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| 第23-26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深埋洞室围岩的开裂模式及其破坏准则 | 第26-46页 |
2.1 应力强度因子及断裂韧度 | 第27-31页 |
2.1.1 岩石材料的开裂类型及其断裂韧度 | 第27-30页 |
2.1.2 深埋地下岩石断裂韧度测试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2 深埋洞室围岩的开裂判据及破坏准则 | 第31-42页 |
2.2.1 岩石的的开裂破坏准则 | 第31-35页 |
2.2.2 二维复合裂纹开裂判据 | 第35-37页 |
2.2.3 三维开裂 | 第37-38页 |
2.2.4 深埋岩石压剪条件翼型裂纹起裂和扩展 | 第38-42页 |
2.3 动态断裂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爆炸荷载和开挖卸荷耦合作用引起的围岩开裂机制 | 第46-61页 |
3.1 概述 | 第46-47页 |
3.2 围岩中的爆炸应力波及其衰减 | 第47-49页 |
3.3 高地应力条件下的瞬态开挖卸荷效应 | 第49-52页 |
3.4 加卸载条件下含单裂纹岩体的开裂过程模拟 | 第52-60页 |
3.4.1 RFPA~(2D)及其计算参数选取 | 第53-54页 |
3.4.2 单裂纹动力扰动细观破坏过程 | 第54-55页 |
3.4.3 RFPA~(2D)模拟圆形隧洞动态荷载下围岩开裂过程 | 第55-6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4章 圆形隧洞开挖卸荷引起的围岩开裂分析 | 第61-77页 |
4.1 计算模型 | 第61-66页 |
4.1.1 隧洞开挖计算模型 | 第61-64页 |
4.1.2 隧洞开挖应力重分布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1.3 开挖影响区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2 围岩开裂影响因素 | 第66-70页 |
4.2.1 初始应力 | 第66-67页 |
4.2.2 应力释放持续时间 | 第67-69页 |
4.2.3 裂纹角度 | 第69页 |
4.2.4 摩擦因子 | 第69-70页 |
4.3 围岩开裂分布特征 | 第70-74页 |
4.3.1 不同侧压力系数围岩开裂分布特征 | 第70-71页 |
4.3.2 裂纹倾角对围岩开裂分布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3 卸荷速率对围岩开裂空间分布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4.4 开挖卸荷引起的围岩开裂机制 | 第74-7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77-97页 |
5.1 深埋洞室开挖引起围岩开裂的工程实例 | 第77-83页 |
5.1.1 锦屏一级水电站 | 第78-79页 |
5.1.2 锦屏二级水电站 | 第79-82页 |
5.1.3 瀑布沟水电站 | 第82-83页 |
5.2 地下厂房开挖引起的围岩开裂数值分析 | 第83-96页 |
5.2.1 地下厂房分层开挖计算模型 | 第83-86页 |
5.2.2 计算参数选择 | 第86-87页 |
5.2.3 主厂房开挖围岩应力重分步计算结果 | 第87-94页 |
5.2.4 瞬态卸荷引起的岩锚梁区围岩开裂 | 第94-9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结论 | 第97页 |
6.2 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1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| 第114-115页 |
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14页 |
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