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海洋学论文--海洋基础科学论文--海洋地质学论文--海洋地球化学论文

长江口—东海内陆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1 引言第16-42页
    1.1 研究河口磷的重要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磷的存在形态及分析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1.3 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磷的主要来源第19-22页
    1.4 磷在河口-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第22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磷在水体中经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利用磷酸盐中的氧同位素示踪河口磷的来源及循环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颗粒物粒径对于磷输运以及归宿的重要意义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磷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第31-37页
    1.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现状第37-39页
    1.6 论文设计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目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主要研究内容第40-42页
2 长江口溶解无机磷与颗粒磷的形态分布、混合行为和迁移转化第42-68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品的采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分析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统计分析第46页
    2.2 结果第46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悬浮颗粒物浓度、粒度组成及比表面积沿盐度梯度的变化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溶解无机磷随盐度梯度的变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总悬浮颗粒物中磷形态的变化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分级悬浮颗粒物的磷形态变化第53-54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54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溶解磷和颗粒磷的分布及混合行为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溶解磷与颗粒磷的相互转化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对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及通量的估算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磷的保存第61-6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3 粒径对颗粒磷的赋存形态及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第68-80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样品的采集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分析方法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磷酸盐吸附受盐度影响的实验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磷酸盐的等温吸附实验第70-71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分级沉积物中的磷形态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沉积物中颗粒物的粒径对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影响第72-78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4 长江口-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、生物可利用性和保存特点第80-108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样品的采集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分析方法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统计分析第82页
    4.2 结果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特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表层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分布第83-86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8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表层沉积物中的磷形态第86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表层沉积物的生物可利用磷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保存第97-10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6-108页
5 长江口-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磷的早期成岩过程第108-128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样品的采集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分析方法第110-111页
    5.2 结果第111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~(210)Pb和粒度组成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间隙水中的Fe~(2+)和Mn~(2+)及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PO_4~(3-)和NH_4~+的垂向分布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有机碳及碳的稳定同位素的垂向分布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第115-119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119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沉积环境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泥质区与非泥质区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及不同分布形式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第122-12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6-128页
6 用碎屑磷反演长江流域的洪水事件第128-146页
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样品的采集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分析方法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统计分析第131页
    6.2 结果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放射性核素结果及定年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粒径组成和比表面积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有机碳、碳的稳定同位素和总氮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磷形态第133-137页
    6.3 讨论第137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长江流域的洪水历史重建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碎屑磷与洪水引发的缺氧事件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碎屑磷与区域气候变化第142-144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44-146页
7 应用磷酸盐中的氧同位素示踪长江口磷循环的初步研究第146-156页
    7.1 材料与方法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样品的采集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分析方法第148-149页
    7.2 结果与讨论第149-154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54-156页
8 主要结论第156-160页
主要创新点第160-162页
论文存在问题及展望第162-164页
参考文献第164-190页
附录第190-192页
致谢第192-194页
个人简历第194-196页
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6-197页

论文共1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汞及部分重金属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
下一篇: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