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1页 |
(一)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、选题的背景 | 第10页 |
2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1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2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(三)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1、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(四)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1、研究重点 | 第19页 |
2、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二、城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| 第21-28页 |
(一) 城镇化及其特点 | 第21-24页 |
1、城镇化 | 第21-22页 |
2、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(二)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特点 | 第24-28页 |
1、农村留守儿童 | 第24-25页 |
2、留守儿童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3、城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新挑战 | 第26-28页 |
三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活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2页 |
(一)道德认知比较模糊 | 第28-29页 |
(二)道德情感冷漠且缺乏信心 | 第29-30页 |
(三)道德意志自制能力较差 | 第30-31页 |
(四)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| 第31-32页 |
四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成因 | 第32-39页 |
(一)社会原因 | 第32-34页 |
1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、农村社会德育教育机制的缺失 | 第33页 |
3、农村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(二)家庭原因 | 第34-35页 |
1、远离父母关爱和监护造成亲情缺失 | 第35页 |
2、家庭品德教育缺失 | 第35页 |
(三)学校原因 | 第35-39页 |
1、一些中小学校在思想教育中存在功利化 | 第36页 |
2、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单一 | 第36页 |
3、农村教师学历层次、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存在差异性 | 第36-37页 |
4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离造成学生认知的模糊 | 第37-39页 |
五、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对策 | 第39-47页 |
(一)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伦理道德建设共识的形成 | 第39-42页 |
1、观念共识的形成:重塑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 | 第39-40页 |
2、制度共识的形成:加强公共政策、资金投入的执行力 | 第40-42页 |
(二)道德建设中的互动与关怀: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关键 | 第42-44页 |
1、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着力点是道德培育的互动与回应 | 第42页 |
2、家庭伦理关怀: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道德情感 | 第42-44页 |
(三)道德建设环境的形成:营造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氛围 | 第44-47页 |
1、道德文化建设:营造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 | 第44-45页 |
2、加强村组文化建设: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