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7-19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案及难点 | 第19-20页 |
1.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电力电缆基本概况 | 第21-26页 |
2.1 电力电缆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1.1 按照绝缘材料分类 | 第21页 |
2.1.2 按照电压等级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1.3 按照结构特征分类 | 第22页 |
2.1.4 按照敷设条件分类 | 第22页 |
2.2 电力电缆的基本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3 电缆线路常用敷设方式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3.1 直埋敷设 | 第24页 |
2.3.2 排管敷设 | 第24页 |
2.3.3 电缆沟敷设 | 第24页 |
2.3.4 隧道敷设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电缆常见故障问题及对金属护层系统检测情况的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电缆常见故障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2 金属护层检测分析 | 第27-35页 |
3.2.1 金属护层环流异常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2 电力电缆金属护层接地方式 | 第28-29页 |
3.2.3 电力电缆技术护层感应电压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理论研究电缆环流的分析模型及算法 | 第36-40页 |
4.1 护层环流的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| 第36-38页 |
4.1.1 电缆直线平行敷设,护层不分段两端互联接地 | 第36-37页 |
4.1.2 电缆直线平行敷设,护层交叉互联接地 | 第37-38页 |
4.2 负荷电流与电缆环流的数学模型 | 第38-39页 |
4.2.1 负荷电流与电缆环流理论研究 | 第38-39页 |
4.2.2 载流量与电缆环流的数学模型 | 第3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电缆接地线环流在线监测总体方案设计 | 第40-75页 |
5.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40-44页 |
5.1.1 系统在线自取能模块设计 | 第42-44页 |
5.2 数据采集模块 | 第44-56页 |
5.2.1 磁通门原理 | 第46页 |
5.2.2 磁通门电流传感器设计 | 第46-50页 |
5.2.3 调理滤波电路 | 第50-51页 |
5.2.4 滤波电路仿真 | 第51-55页 |
5.2.5 AD采样单元 | 第55-56页 |
5.3 分析计算模块 | 第56-60页 |
5.3.1 STM32F103xx系列简介 | 第57-59页 |
5.3.2 基于STM32F103的GPS定位模块 | 第59-60页 |
5.4 无线传输模块 | 第60-63页 |
5.4.1 DTU (Data Transfer Unit)简介 | 第60-61页 |
5.4.2 GPRS DTU基本功能 | 第61页 |
5.4.3 GPRS DTU设备说明及端口引脚定义 | 第61-62页 |
5.4.4 GPRS DTU配置工具 | 第62-63页 |
5.5 后台处理中心模块 | 第63-72页 |
5.5.1 上位机软件选择 | 第63-64页 |
5.5.2 Lab VIEW简介 | 第64页 |
5.5.3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| 第64-65页 |
5.5.4 无线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| 第65-67页 |
5.5.5 Data Socket技术 | 第67页 |
5.5.6 Data Socket数据传送实例编程 | 第67-71页 |
5.5.7 数据库软件设计 | 第71页 |
5.5.8 Lab VIEW与SQL Server的通讯 | 第71-72页 |
5.6 系统综合测试 | 第72-74页 |
5.6.1 基于Lab VIEW的监测系统仿真 | 第72-7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与创新 | 第75页 |
6.2 创新点摘要 | 第75-76页 |
6.3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