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 | 第13-22页 |
1.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 | 第13-15页 |
1.1.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 | 第13-14页 |
1.1.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 | 第14-15页 |
1.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| 第15-19页 |
1.2.1 外感六淫 | 第15-16页 |
1.2.2 情志内伤 | 第16-17页 |
1.2.3 气血阴阳失常 | 第17页 |
1.2.4 饮食不当 | 第17-18页 |
1.2.5 他病或失治误治 | 第18-19页 |
1.2.6 房劳伤肾 | 第19页 |
1.2.7 药物影响 | 第19页 |
1.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| 第19-22页 |
1.3.1 调和阴阳 | 第19-20页 |
1.3.2 扶正祛邪 | 第20-21页 |
1.3.3 整体论治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 | 第22-42页 |
2.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| 第22-34页 |
2.1.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 | 第22-23页 |
2.1.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 | 第23页 |
2.1.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 | 第23-24页 |
2.1.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 | 第24-26页 |
2.1.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 | 第26页 |
2.1.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 | 第26-27页 |
2.1.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 | 第27-28页 |
2.1.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 | 第28页 |
2.1.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 | 第28-29页 |
2.1.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 | 第29-30页 |
2.1.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 | 第30-31页 |
2.1.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 | 第31-32页 |
2.1.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 | 第32-33页 |
2.1.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 | 第33页 |
2.1.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 | 第33-34页 |
2.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| 第34-42页 |
2.2.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 | 第34-35页 |
2.2.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 | 第35-36页 |
2.2.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 | 第36-37页 |
2.2.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 | 第37页 |
2.2.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 | 第37-38页 |
2.2.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 | 第38-39页 |
2.2.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 | 第39页 |
2.2.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 | 第39-40页 |
2.2.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 | 第42-71页 |
3.1 感受外邪 | 第42-45页 |
3.1.1 李玉奇医案(气虚外感心脉阻,益气祛瘀清热瘥) | 第42-43页 |
3.1.2 王琦医案(外感诱发心悸病,益气温阳通血脉) | 第43页 |
3.1.3 李士懋医案(外感郁热发心悸,清宣郁热畅气机) | 第43-44页 |
3.1.4 李辅仁医案(心肾不足受外感,分步论治病痊愈) | 第44-45页 |
3.2 阴虚火旺 | 第45-48页 |
3.2.1 朱良春医案(阴虚火旺心动速,滋阴降火诸证愈) | 第45-46页 |
3.2.2 李振华医案(阴虚火旺心动速,清养心肾泻肝热) | 第46-47页 |
3.2.3 刘志明医案(阴液亏虚心悸发,滋阴降火宁心神) | 第47页 |
3.2.4 李济仁医案(阴虚阳亢血脉阻,滋阴清热兼祛瘀) | 第47-48页 |
3.3 痰湿内蕴 | 第48-51页 |
3.3.1 王绵之医案(痰气内阻发咳嗽,化痰理气活血脉) | 第48-49页 |
3.3.2 路志正医案(阳明湿热蕴结证,清利湿热和气血) | 第49-50页 |
3.3.3 段富津医案(痰湿内阻兼气虚,健脾益气血脉畅) | 第50-51页 |
3.3.4 唐祖宣医案(水走肠间气上逆,泄水祛瘀温阳气) | 第51页 |
3.4 气阴两虚 | 第51-55页 |
3.4.1 邓铁涛医案(气阴两虚痰瘀阻,益气养阴祛痰瘀) | 第51-52页 |
3.4.2 路志正医案(心情紧张心悸生,益气养阴宁心神) | 第52-54页 |
3.4.3 阮士怡医案(气阴两虚水瘀阻,益气养阴祛水瘀) | 第54页 |
3.4.4 刘尚义医案(气阴两虚心动悸,滋阴复脉养心神) | 第54-55页 |
3.5 气血亏虚 | 第55-58页 |
3.5.1 张镜人医案(风心病显脉结代,养心健脾组膏方) | 第55-56页 |
3.5.2 颜正华医案(气血亏虚水湿停,益气养血健脾愈) | 第56-57页 |
3.5.3 刘志明医案(气血亏虚心悸发,健脾养心定心神) | 第57页 |
3.5.4 段富津医案(气血亏虚发心悸,益气养血兼温通) | 第57-58页 |
3.6 阳气亏虚 | 第58-62页 |
3.6.1 裘沛然医案(冠心病少阴阳虚,滋阴温阳起沉疴) | 第58-59页 |
3.6.2 郭子光医案(心动过缓少阴病,急投麻附细辛汤) | 第59-60页 |
3.6.3 刘祖贻医案(心阳虚衰瘀血滞,温阳活血养气阴) | 第60-61页 |
3.6.4 洪广祥医案(阳虚痰瘀外感因,温阳散寒祛痰瘀) | 第61-62页 |
3.7 气虚痰瘀 | 第62-65页 |
3.7.1 周仲瑛医案(心肺同病痰瘀阻,豁痰祛瘀通胸阳) | 第62-63页 |
3.7.2 颜德馨医案(阳气虚弱心悸重,温阳益气衡法施) | 第63-64页 |
3.7.3 李今庸医案(络脉血瘀心悸动,活血破瘀安心神) | 第64页 |
3.7.4 孙光荣医案(气虚血瘀痰热蕴,益气祛瘀清痰热) | 第64-65页 |
3.8 情志不遂 | 第65-68页 |
3.8.1 方和谦医案(木旺土虚致心悸,疏肝健脾兼养血) | 第65-66页 |
3.8.2 任继学医案(恼怒诱发心悸动,疏肝利胆清痰热) | 第66-67页 |
3.8.3 徐景藩医案(情志抑郁胃心病,益气疏肝养胃阴) | 第67页 |
3.8.4 徐经世医案(肝强脾弱心失养,健脾疏肝和脉络) | 第67-68页 |
3.9 气滞血瘀 | 第68-71页 |
3.9.1 李济仁医案(气滞血瘀脉络阻,祛痰活血通络愈) | 第68-69页 |
3.9.2 张学文医案(宗气不畅血脉阻,宣通宗气活血脉) | 第69页 |
3.9.3 李士懋医案(气滞火郁发心悸,行气疏肝兼清热) | 第69-70页 |
3.9.4 段富津医案(血瘀气滞胸闷痛,祛瘀行气扶正痊)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 | 第71-76页 |
4.1 资料 | 第71页 |
4.1.1 处方来源 | 第71页 |
4.1.2 纳入标准 | 第71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2.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 | 第71页 |
4.2.2 进行病例搜集 | 第71页 |
4.2.3 药物整理 | 第71-72页 |
4.3 结果 | 第72-74页 |
4.3.1 中药频次排序 | 第72页 |
4.3.2 药物性味归经 | 第72页 |
4.3.3 药物类别 | 第72-73页 |
4.3.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 | 第73页 |
4.3.5 药物修治方法 | 第73-74页 |
4.4 讨论 | 第74-76页 |
4.4.1 本于心虚重气阴 | 第74页 |
4.4.2 脏腑相关示大法 | 第74-75页 |
4.4.3 因地制宜当活用 | 第75页 |
4.4.4 重视修治擅遣药 | 第75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统计学审核证明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