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3页 |
1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司法实践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1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案件检索与类型归纳 | 第13-15页 |
1.2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实务应用差异分析 | 第15-20页 |
1.2.1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现行规则 | 第15-17页 |
1.2.2 不同认定规则的利弊分析 | 第17-20页 |
2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不统一的原因分析 | 第20-32页 |
2.1 立法价值衡量失衡导致司法实践审判差异化 | 第20-24页 |
2.1.1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| 第21-22页 |
2.1.2 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规定立法价值失衡 | 第22-24页 |
2.2 夫妻家事代理的规定不完善 | 第24-27页 |
2.2.1 家事代理主体范围狭窄 | 第25-26页 |
2.2.2 日常家事范围不明确 | 第26-27页 |
2.2.3 未规定越权家事代理的法律后果及救济机制 | 第27页 |
2.3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案件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平 | 第27-32页 |
2.3.1 夫妻非举债方承担举证责任的缺陷 | 第28-30页 |
2.3.2 债权人与夫妻举债方承担举证责任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3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立法和制度的完善 | 第32-41页 |
3.1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应平等保护夫妻非举债方权益 | 第32-33页 |
3.2 确立夫妻共同债务的统一认定规则 | 第33-35页 |
3.2.1 为日常生活需要负债为夫妻共同债务 | 第33-34页 |
3.2.2 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负债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| 第34-35页 |
3.3 完善家事代理权 | 第35-38页 |
3.3.1 扩大家事代理主体范围 | 第36页 |
3.3.2 明确日常家事范围 | 第36-37页 |
3.3.3 明确超越代理权的法律后果及救济机制 | 第37-38页 |
3.4 举证责任按照证明事实的必要性重新进行分配 | 第38-41页 |
3.4.1 债务本身的举证责任分配 | 第38页 |
3.4.2 债务性质的举证责任分配 | 第38-39页 |
3.4.3 债权人善意的举证责任分配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