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对象及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1.3.1 彝族文化 | 第17页 |
1.3.2 文化建筑 | 第17-18页 |
1.3.3 建筑外部形态 | 第18-19页 |
1.4 相关研究 | 第19-24页 |
1.4.1 对彝族文化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.2 对彝族传统建筑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4.3 对文化建筑的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5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6 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彝族文化概述 | 第27-47页 |
2.1 彝族概况 | 第27-30页 |
2.1.1 历史沿革 | 第27-28页 |
2.1.2 地理特征 | 第28页 |
2.1.3 社会制度 | 第28-29页 |
2.1.4 经济生产 | 第29-30页 |
2.2 彝族文化 | 第30-35页 |
2.2.1 信仰文化 | 第30-31页 |
2.2.2 民俗文化 | 第31-34页 |
2.2.3 物质文化 | 第34-35页 |
2.3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 | 第35-44页 |
2.3.1 村落选址布局 | 第35-36页 |
2.3.2 建筑类型 | 第36-38页 |
2.3.3 建筑装饰 | 第38-39页 |
2.3.4 建筑材料与技术 | 第39-41页 |
2.3.5 建筑深层观念 | 第41-44页 |
2.4 彝族文化价值评价 | 第44-46页 |
2.4.1 历史价值 | 第44-45页 |
2.4.2 文化价值 | 第45页 |
2.4.3 艺术价值 | 第45页 |
2.4.4 经济价值 | 第45-4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3民族文化与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 | 第47-58页 |
3.1 文化建筑外部形态的影响因素 | 第47-49页 |
3.1.1 经济技术因素 | 第47-48页 |
3.1.2 审美因素 | 第48-49页 |
3.1.3 文化因素 | 第49页 |
3.2 文化建筑外部的基本特征 | 第49-51页 |
3.2.1 时代特征 | 第49-50页 |
3.2.2 地域特征 | 第50页 |
3.2.3 文化特征 | 第50-51页 |
3.4 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对文化的转化途径 | 第51-56页 |
3.4.1 外部空间的营造——场所营造 | 第51-52页 |
3.4.2 传统建筑的借鉴——符号运用 | 第52-54页 |
3.4.3 文化实体化的塑造——意象表达 | 第54-56页 |
3.4.4 表现材料与技术 | 第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4章 对彝区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的解读 | 第58-78页 |
4.1 布局类型 | 第58-59页 |
4.1.1 集中型 | 第58页 |
4.1.2 分散型 | 第58-59页 |
4.1.3 综合型 | 第59页 |
4.2 案例分析 | 第59-74页 |
4.2.1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| 第59-65页 |
4.2.2 西昌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| 第65-68页 |
4.2.3 云南楚雄州博物馆 | 第68-72页 |
4.2.4 凉山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 | 第72-73页 |
4.2.5 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 | 第73-74页 |
4.3 对彝区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的总结与思考 | 第74-77页 |
4.3.1 外部空间的营造欠缺 | 第74-75页 |
4.3.2 传统建筑借鉴手法单一 | 第75页 |
4.3.3 其他文化形式挖掘不充分 | 第75-76页 |
4.3.4 地域特征的表现不明显 | 第76-7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5章 结合其他案例对相关创作手法的总结及其启示 | 第78-101页 |
5.1 外部空间场所营造 | 第78-82页 |
5.1.1 延续传统空间 | 第78-79页 |
5.1.2 展现民俗场景 | 第79页 |
5.1.3 渲染特色氛凰 | 第79-81页 |
5.1.4 创作手法的启示 | 第81-82页 |
5.2 传统建筑的借鉴 | 第82-88页 |
5.2.1 原型借鉴 | 第82-85页 |
5.2.2 原型转化 | 第85-88页 |
5.2.3 创作手法的启示 | 第88页 |
5.3 文化意象塑造 | 第88-96页 |
5.3.1 具象表达 | 第89-91页 |
5.3.2 抽象表达 | 第91-95页 |
5.3.3 创作手法的启示 | 第95-96页 |
5.4 表现技术与材料 | 第96-99页 |
5.4.1 传统继承 | 第96页 |
5.4.2 传统更新 | 第96-97页 |
5.4.3 现代回应传统 | 第97-98页 |
5.4.4 高技表现 | 第98-99页 |
5.4.5 创作手法的启示 | 第9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6章 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实践 | 第101-113页 |
6.1 概述 | 第101-103页 |
6.2 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 | 第103-111页 |
6.2.1 多功能中心 | 第103-108页 |
6.2.2 彝族博物馆 | 第108-111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113-117页 |
7.1 结论 | 第113-115页 |
7.2 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0页 |
附录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