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果树园艺论文--浆果类论文--葡萄论文

贵州地区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相关研究背景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生物多样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酵母菌在葡萄园生态环境中分布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酵母菌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-17页
第二章 贵州铜仁葡萄产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17-63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总DNA提取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测定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的PCR-DGGE分析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2.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30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酶活性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PCR-DGGE分析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Illumina Mi Seq测序分析葡萄园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7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讨论第6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60-63页
第三章 贵州镇远葡萄产区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63-85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总DNA提取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测定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PCR-DGGE分析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第64页
    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64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分析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Q-PCR定量分析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PCR-DGGE分析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66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Illumina HiSeq测序分析葡萄园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讨论第82-83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四章 贵州地区葡萄园土壤、葡萄浆果及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多样性分析第85-108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样品采集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酵母菌株分离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分离酵母菌株的纯化及初步分类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菌种保藏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分离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88-91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9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酵母菌分离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WL培养基的初步分类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酵母菌DNA提取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酵母菌 5.8S-ITS区PCR扩增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酵母菌 5.8-ITS PCR产物酶切分型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酵母菌 26S r DNA PCR扩增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T-A克隆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测序与分析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讨论第106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106-108页
结论与展望第108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1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4-115页
致谢第115-116页
附表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亚洲百合无性繁殖小鳞茎技术的研究
下一篇:千岛湖库区马尾松林内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组成及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