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丙烯环氧化概述 | 第10页 |
1.2 纳米金催化剂体系 | 第10-14页 |
1.2.1 含Ti介孔分子筛上的纳米金催化剂 | 第11-12页 |
1.2.2 Au/TS-1上的丙烯环氧化反应 | 第12-14页 |
1.3 纳米金催化剂的改性 | 第14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| 第14-18页 |
1.4.1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4.2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8-30页 |
2.1 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8-20页 |
2.1.1 化学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1.3 载体和催化剂的合成 | 第20页 |
2.2 载体和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0-27页 |
2.2.1 比表面(BET)测定 | 第20页 |
2.2.2 粉末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0-21页 |
2.2.3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(ICP-AES) | 第21页 |
2.2.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 | 第21-22页 |
2.2.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(UV-Vis) | 第22页 |
2.2.6 紫外-拉曼光谱(UV-Raman) | 第22页 |
2.2.7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2-23页 |
2.2.8 NH_3程序升温脱附(NH_3-TPD) | 第23页 |
2.2.9 傅里叶原位红外漫反射装置(FTIR) | 第23-27页 |
2.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动力学测试 | 第27-30页 |
2.3.1 H_2/O_2存在下丙烯气相直接环氧化活性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3.2 纳米金催化剂上丙烯环氧化动力学研究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载体孔道结构和Ti配位环境不同对纳米金催化剂上丙烯气相直接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0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1-34页 |
3.2.1 载体制备 | 第31-33页 |
3.2.1.1 TS-1分子筛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3.2.1.2 Ti-MCM-41-C分子筛的合成 | 第32页 |
3.2.1.3 Ti-MCM-41-H分子筛的合成 | 第32-33页 |
3.2.2 催化剂制备 | 第33页 |
3.2.3 活性测试 | 第33-34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55页 |
3.3.1 载体的XRD表征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3.2 载体的N_2吸脱附曲线 | 第35-36页 |
3.3.3 含Ti载体的UV-Vis及UV-Raman光谱图 | 第36-38页 |
3.3.4 纳米金催化剂上的Au负载量 | 第38-39页 |
3.3.5 催化剂的HRTEM表征图 | 第39-40页 |
3.3.6 纳米金催化剂的XPS表征结果 | 第40-42页 |
3.3.7 催化剂和载体的表面酸性 | 第42-44页 |
3.3.8 催化剂和载体的CO、丙烯化学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| 第44-48页 |
3.3.9 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动力学研究 | 第48-55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9页 |
3.4.1 宏观催化性能的比较 | 第55-57页 |
3.4.2 丙烯吸附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碱金属/碱土金属助剂的添加对Au/Ti-TUD上丙烯环氧化反应影响的初步探究 | 第62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62-6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3-64页 |
4.2.1 Ti-TUD分子筛载体的制备 | 第63页 |
4.2.2 Au-X/Ti-TUD催化剂的合成 | 第63-64页 |
4.2.3 活性测试 | 第64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0页 |
4.3.1 纳米金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3.2 载体和催化剂的BET表征结果 | 第65-67页 |
4.3.3 部分催化剂反应前后的TEM表征结果 | 第67-68页 |
4.3.4 催化剂的性能 | 第68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2页 |
作者简介和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