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.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古海洋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7页 |
·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·冰川波动对气候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·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·南海古海洋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选题依据 | 第18-19页 |
·主要工作量 | 第19-20页 |
2. 南海区域概况 | 第20-31页 |
·南海地形地貌 | 第20-21页 |
·地质构造及演化 | 第21-22页 |
·南海季风及风系 | 第22-25页 |
·南海海区环流 | 第25-28页 |
·表层环流 | 第26页 |
·沿岸流 | 第26-27页 |
·南海暖流 | 第27页 |
·黑潮 | 第27页 |
·上升流及涡旋 | 第27-28页 |
·与周围海水交换 | 第28页 |
·南海沉积类型 | 第28-31页 |
3.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| 第31-39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9页 |
·粒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稳定同位素化学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 148 PC 柱状样沉积物年代学研究 | 第39-51页 |
·松散沉积物的测年方法 | 第39-44页 |
·碳14 测年法 | 第41-42页 |
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| 第42-44页 |
·148PC 岩芯氧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环境记录 | 第44-50页 |
·稳定同位素年代学 | 第45-47页 |
·沉积序列与古环境记录 | 第47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5.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对古季风的响应 | 第51-64页 |
·ZHS-148PC 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 | 第51-55页 |
·ZHS-148PC 沉积物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 | 第55-58页 |
·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| 第58-62页 |
·东亚季风 | 第58-59页 |
·东亚季风的替代性指标 | 第59-62页 |
·敏感粒度组分的周期性规律 | 第62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6. 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| 第64-81页 |
·稀土元素简介 | 第64-68页 |
·稀土元素参数 | 第65-66页 |
·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| 第66-67页 |
·稀土元素物源示踪作用 | 第67-68页 |
·ZHS-148PC 岩芯沉积物分析结果 | 第68-74页 |
·稀土元素特征 | 第68-72页 |
·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| 第72-74页 |
·稀土元素对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指示 | 第74-79页 |
·稀土元素与粒度的关系 | 第74-75页 |
·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| 第75-76页 |
·稀土特征参数的垂向变化及古环境指示意义 | 第76-78页 |
·稀土元素反应的周期变化规律 | 第78-79页 |
·小结 | 第79-81页 |
7.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| 第81-94页 |
·ZHS-148PC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1-91页 |
·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1-85页 |
·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5-88页 |
·特征元素及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8-91页 |
·对古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| 第91-93页 |
·小结 | 第93-94页 |
8. 气候变化促发机制的讨论—火山作用的影响 | 第94-121页 |
·火山活动的形成及分类 | 第95-96页 |
·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| 第96-107页 |
·火山喷发高度 | 第97-99页 |
·火山喷发气体 | 第99-103页 |
·火山气溶胶效应 | 第103-105页 |
·火山气体的测量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·火山活动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 | 第107-119页 |
·火山灰简介 | 第107-109页 |
·火山灰的识别 | 第109-112页 |
·火山灰的应用 | 第112-114页 |
·南海沉积物中的火山灰 | 第114-119页 |
·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9. 结论 | 第121-124页 |
·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·今后工作计划 | 第123页 |
·创新点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46页 |
附录 | 第146-147页 |
附表 | 第147-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