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生态脆弱性的概述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18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6页 |
2.1.2 自然环境 | 第16-17页 |
2.1.3 社会经济 | 第17-18页 |
2.2 数据基础 | 第18-20页 |
2.2.1 遥感数据 | 第18页 |
2.2.2 气象数据 | 第18页 |
2.2.3 地理基础数据 | 第18-19页 |
2.2.4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| 第19页 |
2.2.5 其他数据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基于PSR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 | 第20-41页 |
3.1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2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1-25页 |
3.2.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2.2 PSR指标体系概念模型简介 | 第22-23页 |
3.2.3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3-24页 |
3.2.4 各指标的含义及其与脆弱性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3.3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| 第25-36页 |
3.3.1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介绍 | 第25-27页 |
3.3.2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3.3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.4 干旱风险性指标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3.5 社会经济指标的格网化实现 | 第33-36页 |
3.4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| 第36-41页 |
3.4.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| 第36-37页 |
3.4.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3.4.3 生态脆弱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| 第39页 |
3.4.4 生态脆弱性的分级方法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分析 | 第41-49页 |
4.1 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演变特征 | 第41-44页 |
4.1.1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变异性 | 第41-42页 |
4.1.2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质心转移 | 第42-44页 |
4.2 生态脆弱性的动态变化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2.1 不同时期的生态脆弱性变化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2.2 各时期的生态脆弱性强度的转变特征 | 第46-49页 |
第五章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5页 |
5.1 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| 第49-51页 |
5.2 生态脆弱性分布的空间分异 | 第51-55页 |
5.2.1 生态脆弱性的地形差异 | 第51-52页 |
5.2.2 水分控制的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 | 第52-53页 |
5.2.3 不同县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