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设计、软件工程论文--程序设计论文

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模糊聚类分析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结构第12-13页
第2章 模糊集合及聚类分析相关理论第13-27页
    2.1 模糊集的基本理论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模糊集合的相关概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模糊集合间的距离第14-15页
    2.2 模糊聚类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模糊聚类分析的数学模型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模糊聚类数据标准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建立相似关系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最佳阈值的确定第20-21页
    2.3 硬C-均值(HCM)聚类算法第21-22页
    2.4 模糊C-均值(FCM)聚类算法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目标函数的确定及数据集的划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FCM算法介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实现步骤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分析第25-27页
第3章 基于信息熵属性加权的模糊C-均值聚类算法第27-34页
    3.1 基于信息熵的FCM算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信息熵理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类合并算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于信息熵的FCM算法流程图第28-29页
    3.2 基于信息熵属性加权的FCM算法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算法的基本思想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属性加权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算法的具体步骤第33-34页
第4章 基于信息熵属性加权模糊C-均值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第34-54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心理健康涵义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大学生人格问卷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SCL--90症状自评表第34-35页
    4.2 基于信息熵属性加权FCM算法的实现与分析第3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集的来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数据预处理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算法实现流程图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与应用第39-48页
    4.3 聚类的结果分析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FCM算法与基于信息熵属性加权的FCM算法的聚类结果比较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各心理健康因素对聚类结果的影响第52-54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4-55页
    5.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5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4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8页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汽车轮毂识别与分类系统设计
下一篇:基于人脸图像的身份和表情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