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.1 地震简述 | 第10-12页 |
1.1.2 生命线工程 | 第12-14页 |
1.1.3 通信塔及鞭梢效应 | 第14-16页 |
1.2 国内外关于鞭梢效应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3 理论推导 | 第21-24页 |
1.3.1 双自由度体系 | 第21-22页 |
1.3.2 多自由度体系 | 第22-24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结构的模型建立和模态分析 | 第25-38页 |
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8页 |
2.2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| 第28-31页 |
2.2.1 由动力方程转换为微分方程 | 第28-29页 |
2.2.2 模态方程的生成 | 第29-31页 |
2.3 特征向量法和Ritz向量法 | 第31-32页 |
2.3.1 特征向量法 | 第31页 |
2.3.2 Ritz向量法 | 第31-32页 |
2.4 质量参与系数和荷载参与系数 | 第32-34页 |
2.5 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38-69页 |
3.1 单质点体系的反应谱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2 多质点体系的反应谱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3 振型组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| 第47-49页 |
3.4 地震反应谱分析 | 第49-68页 |
3.4.1 地震反应谱曲线 | 第49-50页 |
3.4.2 通信塔的地震反应 | 第50-59页 |
3.4.3 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 | 第59-65页 |
3.4.4 不同高度的通信塔和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的组合 | 第65-6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线性动力分析 | 第69-79页 |
4.1 时间积分方法 | 第70-72页 |
4.2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72-74页 |
4.3 输出结果 | 第74-7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9-81页 |
5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5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