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0页 |
1.1 碳酸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 碳酸钙的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碳酸钙的性质 | 第13-14页 |
1.2.2 碳酸钙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1.2.3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| 第17-19页 |
1.3.1 表面改性理论 | 第17页 |
1.3.2 表面改性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3 表面改性剂分类 | 第18-19页 |
1.4 碳酸钙的工业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5 造纸用碳酸钙填料的研究 | 第20-26页 |
1.5.1 碳酸钙填料的包覆改性 | 第21页 |
1.5.2 纤维细胞内加填碳酸钙 | 第21-22页 |
1.5.3 细小纤维/碳酸钙复合 | 第22页 |
1.5.4 阳离子表面改性 | 第22-23页 |
1.5.5 阴离子表面改性 | 第23页 |
1.5.6 预絮聚技术 | 第23页 |
1.5.7 表面耐酸处理 | 第23-24页 |
1.5.8 纤维素衍生物的改性技术 | 第24页 |
1.5.9 碳酸钙的晶型控制 | 第24-26页 |
1.6 碳酸钙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1.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7-30页 |
1.7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1.7.2 研究思路 | 第27-29页 |
1.7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30-37页 |
2.1 试剂、原料及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 改性碳酸钙的制备 | 第31-32页 |
2.3 再造烟叶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3.1 片基的制备方法 | 第32页 |
2.3.2 涂布工艺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.3 烟支制备方法 | 第33页 |
2.4 改性碳酸钙的表征 | 第33-35页 |
2.4.1 粒度分析 | 第33页 |
2.4.2 沉降体积 | 第33-34页 |
2.4.3 比表面积 | 第34页 |
2.4.4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4页 |
2.4.5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.6 透射电镜分析 | 第35页 |
2.4.7 红外光谱(IR)分析 | 第35页 |
2.5 再造烟叶理化特性的表征 | 第35-37页 |
2.5.1 灰分 | 第35页 |
2.5.2 常规烟气组分检测指标及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5.3 感官评价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不同改性剂对碳酸钙的影响研究 | 第37-52页 |
3.1 六偏磷酸钠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37-43页 |
3.1.1 六偏磷酸钠对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3.1.2 六偏磷酸钠对碳酸钙物相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1.3 六偏磷酸钠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1.4 六偏磷酸钠改性前后的碳酸钙红外光谱 | 第42-43页 |
3.2 柠檬酸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43-48页 |
3.2.1 柠檬酸对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2.2 柠檬酸对碳酸钙物相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3 柠檬酸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2.4 柠檬酸改性前后的碳酸钙红外光谱 | 第47-48页 |
3.3 复合改性剂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.1 复配比例对碳酸钙的影响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3.2 改性前后碳酸钙的形貌 | 第49页 |
3.3.3 改性前后碳酸钙的红外光谱 | 第49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改性碳酸钙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52-63页 |
4.1 改性碳酸钙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| 第52-59页 |
4.1.1 碳化温度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4.1.2 复合改性剂用量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1.3 二氧化碳浓度对碳酸钙粒径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1.4 氢氧化钙浆液浓度对碳酸钙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2 改性碳酸钙制备的工艺正交优化 | 第59-6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填料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 | 第63-70页 |
5.1 不同规格硅藻土填料对再造烟叶产品的影响研究 | 第63-66页 |
5.1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5.1.2 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| 第64-65页 |
5.1.3 常规烟气测定结果 | 第65-66页 |
5.2 不同添加比例改性碳酸钙对再造烟叶的影响研究 | 第66-69页 |
5.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7页 |
5.2.2 无机元素检测结果 | 第67页 |
5.2.3 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| 第67-68页 |
5.2.4 常规烟气检测结果 | 第68页 |
5.2.5 感官评价 | 第68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4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70-71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71页 |
6.3 问题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