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少功文学创作的常与变--在寻根脉络下的考察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23页 |
一、80 年代文艺界的喧哗与寻根文学的出场 | 第9-10页 |
二、韩少功文学寻根的设想及其脉络延续概述 | 第10-15页 |
三、韩少功作品研究综述 | 第15-21页 |
(一)八十年代初期 | 第16页 |
(二)八十年代中后期 | 第16-18页 |
(三)九十年代至今 | 第18-21页 |
四、选题价值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思想:民族精神的聚焦 | 第23-35页 |
第一节 精神追问之常 | 第24-27页 |
第二节 反思意识之常 | 第27-31页 |
一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 | 第27-28页 |
二、对文革的反思 | 第28-30页 |
三、对现代性的反思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批判视角之变 | 第31-35页 |
一、知识分子视角 | 第31-33页 |
二、民众视角 | 第33页 |
三、旁观者视角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文化:民族气质的书写 | 第35-51页 |
第一节 民间立场之常 | 第36-40页 |
一、探索民间荆楚文化 | 第37-39页 |
二、书写民间温情与愚昧落后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探寻范围之变 | 第40-47页 |
一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探寻 | 第40页 |
二、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关注 | 第40-41页 |
三、对乡村文化的感悟 | 第41-43页 |
四、对政治文化的再思考 | 第43-47页 |
第三节 文化角色之变 | 第47-51页 |
一、文化作为表现对象 | 第47-48页 |
二、文化作为思想聚焦点 | 第48页 |
三、文化作为情感载体 | 第48-50页 |
四、文化作为书写背景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文学:文艺理想的追寻 | 第51-65页 |
第一节 文学理念之常 | 第51-57页 |
一、对作家人格和素养的强调 | 第52-53页 |
二、感性、理性交织下的怀疑哲学 | 第53-55页 |
三、对真实的追索意识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文体探索之变 | 第57-65页 |
一、现代主义风格初探 | 第57-59页 |
二、跨文体写作的探索 | 第59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