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维编织主动携纱器的研究与设计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复合材料 | 第9-10页 |
1.1.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| 第10页 |
1.2 三维编织技术 | 第10-15页 |
1.2.1 三维编织工艺 | 第10-12页 |
1.2.2 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14页 |
1.2.3 主动携纱器在三维编织技术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页 |
1.4.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主动携纱器的结构设计 | 第19-39页 |
2.1 主动携纱器结构设计方案 | 第19-21页 |
2.1.1 主动携纱器与三维编织底盘 | 第19-20页 |
2.1.2 设计方案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2.2 主动携纱器的整体结构设计 | 第21-23页 |
2.3 储纱控纱装置的设计 | 第23-31页 |
2.3.1 储纱控纱的技术要求 | 第23-25页 |
2.3.2 储纱控纱的两种常用方式 | 第25-26页 |
2.3.3 储纱控纱装置的结构设计 | 第26-31页 |
2.4 增减纱装置的设计 | 第31-35页 |
2.4.1 增减纱的原理 | 第31-32页 |
2.4.2 固纱器的设计 | 第32-34页 |
2.4.3 旋转杆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2.5 驱动装置和外壳设计 | 第35-37页 |
2.5.1 驱动装置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2.5.2 外壳的设计 | 第36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3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及分析 | 第39-51页 |
3.1 同步带的设计 | 第39-43页 |
3.2 增纱环有限元分析和可靠性验证 | 第43-46页 |
3.2.1 增纱环有限元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2.2 增纱环可靠性验证 | 第45-46页 |
3.3 固纱环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 | 第46-49页 |
3.3.1 固纱环有限元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3.2 固纱环的优化设计 | 第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4 主动携纱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| 第51-67页 |
4.1 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| 第51-52页 |
4.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2.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| 第52页 |
4.2.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3 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 | 第53-61页 |
4.3.1 控制系统硬件的选择 | 第53-56页 |
4.3.2 步进电机驱动的选择 | 第56-57页 |
4.3.3 硬件系统电路的设计 | 第57-61页 |
4.4 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| 第61-63页 |
4.4.1 软件设计分析 | 第61页 |
4.4.2 软件设计的主流程图 | 第61-62页 |
4.4.3 控制程序的编写 | 第62-63页 |
4.5 基于PROTUES软件的仿真测试 | 第63-65页 |
4.5.1 PROTUES软件简介 | 第63页 |
4.5.2 控制系统仿真测试 | 第63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5.1 本课题总结 | 第67-68页 |
5.2 本课题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