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生物量的概念及意义 | 第12页 |
·立地条件对生物量的影响 | 第12-14页 |
·气候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·土壤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 | 第13页 |
·地形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地上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7页 |
·长鞭红景天研究概况 | 第17-21页 |
·长鞭红景天的生态环境 | 第17页 |
·长鞭红景天的分类地位 | 第17-18页 |
·长鞭红景天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毒理学研究 | 第19页 |
·组织及细胞培养 | 第19-20页 |
·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研究 | 第20页 |
·长鞭红景天生殖生态学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长鞭红景天生理生态学研究 | 第21页 |
·长鞭红景天分子遗传学研究 | 第2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长鞭红景天根冠比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长鞭红景天生长期界定 | 第25页 |
·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长鞭红景天剩余生长年限的判定 | 第26-28页 |
·净生产力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结果分析 | 第29-59页 |
·个体生长发育规律 | 第29-43页 |
·长鞭红景天个体干物质重的变化 | 第29-34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长鞭红景天个体平均干物质重的变异系数 | 第34-36页 |
·不同海拔平均主轴年增长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海拔长鞭红景天干物质重与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37-43页 |
·长鞭红景天种群密度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长鞭红景天种群密度变化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坡向长鞭红景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 | 第44页 |
·不同海拔和坡向长鞭红景天生物量的变化 | 第44-49页 |
·主轴生物量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花茎生物量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叶生物量变化 | 第46页 |
·果生物量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·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·长鞭红景天花茎、叶、果和地上生物量与主轴生物量关系 | 第49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长鞭红景天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| 第49-51页 |
·生物量剩余生长年限结构 | 第51-56页 |
·主轴剩余生长年限结构 | 第51-52页 |
·花茎剩余生长年限结构 | 第52-54页 |
·叶剩余生长年限结构 | 第54-55页 |
·地上部分剩余生长年限结构 | 第55-56页 |
·不同坡向长鞭红景天的生物量变化 | 第56-57页 |
·不同海拔和坡向长鞭红景天净生产力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9-62页 |
·长鞭红景天个体发育规律 | 第59-60页 |
·长鞭红景天种群密度的变化 | 第60页 |
·长鞭红景天生物量变化 | 第60-62页 |
第六章 保护对策探讨与研究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