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--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·准格尔旗的生态环境建设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进展 | 第14-21页 |
·水土流失与植被建设 | 第15-16页 |
·林草植物措施研究 | 第16-21页 |
2 研究地区概况 | 第21-39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21-29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21-22页 |
·气候 | 第22页 |
·水文 | 第22-25页 |
·土壤 | 第25-26页 |
·植被 | 第26-29页 |
·土壤侵蚀类型 | 第29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9-32页 |
·行政区划 | 第29-31页 |
·人口及分布 | 第31页 |
·经济情况 | 第31-32页 |
·土地利用概况 | 第32-38页 |
·土地利用现状 | 第32-34页 |
·土地利用系统特征 | 第34-36页 |
·土地结构调整 | 第36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9-4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9-42页 |
·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| 第40-42页 |
·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 | 第42页 |
·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 | 第4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2-45页 |
4 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配置的理论与经验 | 第45-53页 |
·原理 | 第45-47页 |
·生态学原理 | 第45-46页 |
·物质循环平衡原理 | 第46页 |
·三大效益互相协调原理 | 第46-47页 |
·原则 | 第47-49页 |
·适地适树、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| 第47页 |
·造林种草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 | 第47页 |
·植被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整体优化原则 | 第48页 |
·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| 第48页 |
·典型示范、突出重点、分步实施、逐步推进原则 | 第48页 |
·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原则 | 第48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48-49页 |
·目标 | 第49页 |
·经验与主要问题 | 第49-53页 |
·经验 | 第49-50页 |
·主要问题 | 第50-53页 |
5 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| 第53-107页 |
·生物多样性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草本群落特征值计算 | 第59-60页 |
·不同林龄间林下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对比 | 第60-62页 |
·不同立地类型间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对比 | 第62-63页 |
·灌草层的单位而积生物量对比 | 第63-65页 |
·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| 第65-78页 |
·林冠层截留性能 | 第65-70页 |
·枯落物溶水性能 | 第70-72页 |
·表土层渗吸性能 | 第72-78页 |
·改良土壤功能分析 | 第78-102页 |
·沙棘根系固土作用 | 第78-81页 |
·有利于土壤剖面的形成 | 第81-83页 |
·改良土壤化学性质 | 第83-89页 |
·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| 第89-102页 |
·保水减沙功能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·保水减沙监测数据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·保水减沙效益 | 第103-104页 |
·经济效益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| 第104页 |
·经济效益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社会效益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·社会效益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·社会效益评价 | 第106-107页 |
6 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07-127页 |
·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| 第108-113页 |
·黄土区梁峁坡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08-109页 |
·黄土区沟谷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09-110页 |
·黄土区阳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0-111页 |
·黄土区阴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1-113页 |
·西南部砒砂岩沟壑区 | 第113-116页 |
·砒砂岩区盖土缓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3-114页 |
·砒砂岩区陡急沟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4-115页 |
·砒砂岩区沟道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5-116页 |
·北部库布齐风沙区 | 第116-119页 |
·半固定沙丘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7-118页 |
·盖沙土沙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18-119页 |
·黄河南岸平原区 | 第119-120页 |
·共有立地条件类型 | 第120-125页 |
·川台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20-121页 |
·河涧地生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21-123页 |
·河谷漫坡盐渍化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23-124页 |
·盐碱河滩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| 第124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127-129页 |
·结论 | 第127页 |
·建议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5-13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37-139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139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