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3.1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发展及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外气流运动对热舒适的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改善局部热感觉的热舒适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3-33页 |
2.1 人体热感觉 | 第23-24页 |
2.2 人体热平衡 | 第24-27页 |
2.2.1 人体热平衡方程 | 第24-25页 |
2.2.2 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 | 第25-27页 |
2.3 人体热调节的生理学基础 | 第27-30页 |
2.3.1 生理学概述 | 第27页 |
2.3.2 人体热调节的有关生理指标 | 第27-30页 |
2.4 人体热调节的心理学基础 | 第30页 |
2.5 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感觉产生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基于CFD技术的局部等温气流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探讨 | 第33-51页 |
3.1 CFD技术在热舒适研究中的意义 | 第33页 |
3.2 物理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3.3 Airpak软件简介 | 第34-38页 |
3.3.1 Airpak综述 | 第34页 |
3.3.2 Airpak的应用领域 | 第34-35页 |
3.3.3 Airpak研究动态 | 第35-36页 |
3.3.4 Airpak软件的特点 | 第36-37页 |
3.3.5 Airpak的组成 | 第37页 |
3.3.6 Airpak的计算过程 | 第37-38页 |
3.4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1页 |
3.4.1 数学模型及简化假设 | 第38-39页 |
3.4.2 边界条件 | 第39-40页 |
3.4.3 网格的划分 | 第40-41页 |
3.5 热舒适评价指标 | 第41-44页 |
3.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44-49页 |
3.6.1 人体周围速度场分布 | 第44-46页 |
3.6.2 PMV的讨论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实验设计和研究及结果分析 | 第51-69页 |
4.1 实验设计 | 第51-54页 |
4.1.1 实验因素与参数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4.1.2 实验工况设计和流程 | 第52-54页 |
4.2 实验装置及参数测量 | 第54-57页 |
4.2.1 环境室 | 第54-55页 |
4.2.2 局部送风装置 | 第55页 |
4.2.3 人体生理指标测试 | 第55-56页 |
4.2.4 环境参数的测量 | 第56-57页 |
4.3 问卷调查的设计 | 第57-58页 |
4.4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| 第58页 |
4.5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8-60页 |
4.6 局部等温送风气流感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6.1 气流感变化 | 第60-61页 |
4.6.2 气流感影响显著性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7 局部等温送风环境下热感觉分析 | 第62-65页 |
4.7.1 热感觉变化 | 第62-63页 |
4.7.2 热感觉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7.3 热感觉与气流感 | 第64-65页 |
4.8 局部等温送风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4.8.1 头部温度 | 第65-66页 |
4.8.2 耳温 | 第66-68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5章 局部等温送风对空调能耗的影响 | 第69-73页 |
5.1 局部等温送风对空调能耗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1.1 DeST简介 | 第69页 |
5.1.2 空调能耗对比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2 局部等温送风对不同气候区空调能耗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