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2.1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2.2 水分胁迫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2.2.1 草坪草根系的抗旱特点 | 第11-12页 |
2.2.2 草坪草茎叶的抗旱特点 | 第12页 |
2.3 水分胁迫对草坪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| 第12-14页 |
2.3.1 组织中水分代谢失调 | 第12-13页 |
2.3.2 植物叶绿素结构损害 | 第13页 |
2.3.3 质膜透性的改变 | 第13-14页 |
2.3.4 渗透调节的抗旱作用 | 第14页 |
2.4 硅肥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4.1 硅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运输 | 第15页 |
2.4.2 硅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含量 | 第15-16页 |
2.4.3 硅素对植物生长及抗旱性作用 | 第16页 |
2.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.5.1 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5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草地早熟硅素吸收速率及对不同硅素浓度的响应 | 第18-3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页 |
3.2 指标测定 | 第18-19页 |
3.2.1 草地早熟禾苗期硅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 | 第18页 |
3.2.2 草地早熟禾 36h硅素吸收速率测定 | 第18页 |
3.2.3 生长指标测定 | 第18-19页 |
3.2.4 地上、地下生物量 | 第19页 |
3.2.5 根系扫描 | 第19页 |
3.2.6 叶片相对电导率 | 第19页 |
3.2.7 数据分析 | 第19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7页 |
3.3.1 硅吸收吸收动力学参数 | 第19-20页 |
3.3.2 草地早熟禾36小时硅吸收速率 | 第20-21页 |
3.3.3 外源硅添加对株高的影响 | 第21页 |
3.3.4 外源硅添加对叶长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3.5 外源硅添加对茎叶夹角的影响 | 第22页 |
3.3.6 外源硅添加对分蘖数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3.7 外源硅添加对根系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3.8 外源硅添加对地上部、根系鲜重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3.9 外源硅添加对根冠比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3.10 外源硅添加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4 讨论 | 第27-31页 |
3.4.1 硅吸收吸收动力学参数 | 第27-28页 |
3.4.2 形态特征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3.4.3 生理特性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外源硅添加对草地早熟硅素吸收及抗旱性的影响 | 第31-56页 |
4.1 试验设计 | 第31页 |
4.2 指标测定 | 第31-32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32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51页 |
4.4.1 形态特征与硅素抗旱性的关系 | 第32-37页 |
4.4.2 生长特性与硅素抗旱性的关系 | 第37-47页 |
4.4.3 生理生化与硅素抗旱性的关系 | 第47-51页 |
4.4.4 草地早熟禾硅素积累及分布 | 第51页 |
4.5 讨论 | 第51-56页 |
4.5.1 植株形态特征与硅素抗旱性关系 | 第51-52页 |
4.5.2 根系形态与硅素吸收及抗旱性关系 | 第52-53页 |
4.5.3 植株生理特征与硅素抗旱性关系 | 第53-55页 |
4.5.4 草地早熟禾硅素吸收及分布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