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引言 | 第7-9页 |
1.2 热带气旋暖心特征和问题提出 | 第9-12页 |
第二章 资料、模式、方法和试验设计 | 第12-17页 |
2.1 资料来源 | 第12页 |
2.2 模式介绍 | 第12-14页 |
2.2.1 WRF模式的系统组成和程序结构 | 第13页 |
2.2.2 WRF模式的侧边界条件 | 第13-14页 |
2.3 数值试验的设计 | 第14-17页 |
2.3.1 理想轴对称涡旋构建方法 | 第14-16页 |
2.3.2 试验模拟场的构造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热带气旋低层暖心的数值研究 | 第17-36页 |
3.1 模拟结果 | 第17-25页 |
3.1.1 TC强度变化 | 第18-19页 |
3.1.2 暖心结构的演变 | 第19-22页 |
3.1.3 低层风场结构 | 第22-23页 |
3.1.4 降水分布特征 | 第23-25页 |
3.2 位温倾向方程诊断 | 第25-36页 |
3.2.1 温度与位温的变化对比 | 第25-26页 |
3.2.2 收支诊断 | 第26-30页 |
3.2.3 CAPE对对流发展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2.4 低层风切对对流发展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5 垂直风速与位温变化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第一次增强阶段前后特征 | 第36-46页 |
4.1 第一次增强前后的动力特征 | 第36-41页 |
4.1.1 在热带气旋强度增强前温度与风场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4.1.2 在热带气旋强度增强过程中温度与风场的关系 | 第38-41页 |
4.2 暖心增强前位温方程各项对低层暖心的贡献 | 第41-44页 |
4.3 暖心增强过程中位温方程各项对暖心的贡献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第二次增强变化 | 第46-55页 |
5.1 第二次增强特征 | 第46-52页 |
5.1.1 高层暖心出现 | 第46-48页 |
5.1.2 CAPE值的变化 | 第48-52页 |
5.2 第二次强度增强原因 | 第52-53页 |
5.3 强度稳定后暖心的变化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