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聚合物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 引言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关键第14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与难点分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技术路线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难点分析第15页
    1.6 取得的成果第15-16页
2 大庆油田注聚区块注聚前状态分析第16-26页
    2.1 区块油层基本参数第16-20页
    2.2 区块水淹状况第20-24页
    2.3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24-25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5-26页
3 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第26-40页
    3.1 聚合物驱替水驱剩余油机理研究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条件与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驱替波及域外和簇状剩余油的机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驱替孤岛状、膜状剩余油的机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驱替盲状剩余油的机理第31-33页
    3.2 聚合物驱油藏和工程合理参数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油藏参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注入方案设计参数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井网井距参数设计第36-37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37-40页
4 聚合物驱区块数据分析第40-68页
    4.1 聚类分析简介第4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距离和相似系数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系统聚类方法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有序聚类法第51-53页
    4.2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区块聚类结果第5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区块基本参数整理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参数处理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聚类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4.3 分析认识第65-68页
5 聚合物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第68-100页
    5.1 聚合物驱油预测技术第68-70页
    5.2 聚驱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第70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质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开发历史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产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 5.3 聚驱指标综合动态分析方法第77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含水率变化规律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产液量变化规律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增油量变化规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际区块应用效果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5.4 聚驱指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86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神经网络模型适合进行聚驱预测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描述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第90-96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96-100页
结论第100-102页
致谢第102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08页
个人简介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含硫天然气井开采作业环境与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
下一篇:大庆油田可采储量评价方法研究